第96章 大明要出大事儿了

明史里有着明确记载,观者无不触目惊心:

在大名府,春无雨,蝗蝻食麦尽,瘟疫大行,人死十之五六,岁大凶。

在潞安府,病者先于腋下股间生核,或吐淡血即死,不受药饵。虽亲友不敢问吊,有阖门死绝无人收葬者。

在京城,有一二日亡者,有朝染夕亡者,日每不下数百人,甚有全家全亡不留一人者,排门逐户,无一保全。

鼠疫实在是比流寇,甚至比建虏都更有破坏性,而且这种破坏性是永久性的,基本传到一个村子,一个村子死绝。

崇祯皇帝虽然知道一些防疫的招式,譬如戴口罩、勤洗手、少走动,对患者进行集中隔离等等。

但他毕竟是外行,而且这时又没有后世的条件,甚至连个医院都没有,更别说那么多先进的仪器。

他需要一个懂医学、懂药理,又怀有医者仁心的人,根据他对传染病的浅显理解,代他去深入病患区防疫,而吴又可无疑是最合适的一个人。

吴又可是中国“温疫学派”的创始人,为了研究鼠疫,从崇祯十四年到十七年,从南方只身赶赴山陕、北直隶等重灾区,几乎亲历了每次疫情,推究病源,潜心研究,最终根据实际的治疗经验撰写成功了《瘟疫论》。

他以毕生的治疫经验和体会,大胆提出“疠气”致病之学说,在世界传染病医学史上也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因此赢得后人的广泛尊重。

疠气说白了就是空气传播,只不过这时候没有显微镜,也没有其他的科学仪器,看不到空气中的各种细菌罢了。

“皇爷,还没有消息,老奴已经将赏格提高到了一万两了,并非下头人不好好办事,可老奴寻遍了整个江南,也并未打听到这么个人,老奴让皇爷失望了,请皇爷降罪。”王承恩跪地请罪道。

“唉!起来吧!这不怪你。”崇祯皇帝叹了口气道。

吴又可是个游医,所谓游医,就是居无定所、没有固定的医馆,常常都是背着个药匣子,手里拎着个铃铛走街串巷,靠行医治病为生,走到哪儿呆到哪儿。

也正是这个原因,想在诺大的大明寻摸这么一个人,实在是大海捞针般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