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粮食危机(为盟主 枫林晚箫加更1/2)

即便如此,产地产量有限,倘若这么个用法,两三个月后,朝廷很可能无粮可买。”陈奇瑜额头都皱成了麻花状。

自打任了户部尚书后,陈奇瑜一直都是朝中的大忙人,去年还好点,只是张罗着给新练的二十万大军提供军械、粮草。

即便如此,陈奇瑜也将全国各省、府、州、县的粮食产量精算到极致,哪个行省今岁大约能产多少粮食,以及朝廷大约需要支用多少粮食,陈奇瑜几乎都是掰着手指头在过日子。

本来嘛,还能凑合着过,奈何崇祯皇帝不当家不知道柴米油盐贵,不仅花银子大手大脚,往下头派粮食更是从不手软。

譬如在山西挖渠赈灾的黄道周,从去岁到现在一年时间,共支用了三十四万石粮食,各边镇驻军、京营算是大头,但倘若加上购买战马以及赈灾粮,也几乎不相伯仲了。

陈奇瑜实在忧虑,因为不论他怎么去算计,也不论国库有多少银子,江南也好、川蜀也罢,每年的产量都是有数的,绝不是你有多少银子就能买到多少粮食。

“是啊陛下,那虎墩兔就是个无底洞,我大明如今百废待兴,北方还受着大灾,实在不好把粮食往外扔了。”内阁首辅温体仁也劝道。

温体仁对去年顾小佳与虎墩兔定下的盟约十分不满,一匹战马原本是值十五两银子,顾小佳竟然同意按照万历年间的粮价,将银子折算成了粮食。

一两银子一石米,倘若大明南北产粮区都有正常收成,这还不算什么,但如今北方产量锐减七成,不仅所产粮食不能上缴,还要朝廷大量贴补,怎么算怎么亏本。

崇祯皇帝看到内阁的人个个皱着眉头,心里也知道必须解决粮食紧缺的问题了。

“联蒙抗金是朕定下的国策,至少在朕觉得大明有足够能力击败黄台吉前,不能变。

还有山西赈灾、山陕抗疫,这也是朝廷的大事,朕夜观天象,料定北方若不开水渠,接下来的数年产量都很难上去。

至于那瘟病,洪爱卿发来的奏报你们看了,倘若朝廷不加以干预,北方莫说产粮,数年之后可能连人都没几个,倘若这瘟病传到江南,诸位爱卿可想过后果吗?”崇祯皇帝三言两语就将温体仁与陈奇瑜心里的小九九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