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八章:迁都之议

蓟城,也就是后世的北京,在后世华夏历史上,一直都是中原王朝在北边的重镇,金朝、元朝、明朝、清朝这几个华夏正统王朝都以此为都城,另外还有几个割据政权都曾在此建都,就连草原王朝辽朝也曾将此地作为南京。

濮阳,也就是后世的开封,又称汴梁,是后世华夏历史上五代十国期间,梁、晋、汉、周和北宋的都城。

秣陵,也就是后世的南京,又称建邺、建康、金陵、应天、江宁等,三国东吴、东晋、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五代十国之南唐,明朝先后在此建都,不过除了明朝之外,在此地建都的大多都是割据政权而已。

邓灏说道:“父皇,其实长安也曾在儿臣的考虑之中的,但是关中历来为秦汉经营,我大邓在此地根基浅薄,而且关中近三十年来,久经战乱,民生凋零,作为一国都城不甚合适,至于蓟城、秣陵,儿臣从未考虑。”

“那你且说说为何不考虑蓟城、秣陵?”邓昇问道。

“父皇,先说秣陵吧,秣陵虽然河运发达,但是长江临岸城池何其之多,胜过秣陵之地不少,况且秣陵只不过是江东小城,论规模远不如宛陵、吴城,怎可承担一国之重担呢?况且秣陵地处江东,不利于大邓治理河北、关中,如果迁都秣陵,还不如留在宛城。”邓灏说道。

邓昇闻言,顿时明白了,其实这也是邓昇后世人的思想作祟,秣陵,也就是后世的南京,在这个时代只不过是一座小县城而已,而且地利位置也不算特别理想,在后世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国都城,都是因为定都的政权大多都是割据江南,而明朝在统一天下之前就已经将应天作为政治中心了,而且朱元璋在统一全国之后也曾动了迁都的心思。

“那晋阳和蓟城呢?”邓昇又问道。

邓灏说道:“至于晋阳和蓟城,都有一个致命的劣势,那就是远离荆襄、江东,父皇,虽然我大邓即将一统天下,但是儿臣认为,在未来许多年里面,我大邓的根基还是在荆襄和江东,而我大邓的赋税、粮食大多出自这两地,如果迁都晋阳、蓟城,对荆襄、江东甚至于巴蜀的掌控力度会大大减弱的,另外蓟城毗邻北疆,倘若以此为都,实在是太危险了。”

邓昇对于邓灏的见解也是十分赞同的,说实话,晋阳和蓟城他说出来也只是想看看邓灏的见解而已,其实邓昇压根就没考虑过。

晋阳就不说了,几乎没有任何优势,至于蓟城,也就是后世的北京,定都北京会有什么影响,看后世的明朝就清楚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虽然很有骨气,也令人十分佩服,但是明朝的税收、财政都在江南,在北京定都,明朝对江南的掌控就没有那么强了,而且定都北京之后,直面北疆,军事压力非常大,以至于明朝不得不将全国大部分精锐都放在边境,再加上北京周围从来都不是什么富饶之地,也加重的国家的负担。

至于为什么金朝、元朝、清朝都定都北京,邓昇个人以为,很大可能就是北京靠近他们的老家,如果中原有变,他们能够轻易的跑回老家,事实上,元朝就是这样的,当挡不住明军的攻势的时候,直接放弃北京,跑回漠北去了。

所以邓昇一直考虑的都城首选就只有洛阳和长安,相较于蓟城、濮阳、晋阳这几个地方,长安和洛阳的优势太大了,关中、河南郡历来都是富庶之地,而且靠近荆襄这个邓国基本盘,又能很好的掌控关中、河北,是不是最好不好说,但是对于当前的邓国来说是最合适的。

“那你觉得,洛阳、濮阳、荥阳那个地方最合适?”邓昇又问道。

邓灏回道:“回父皇,儿臣以为洛阳最为合适!”

“洛阳?”邓昇说道:“洛阳与长安相比,并没有什么优势,而且都是被秦汉多年经营,与长安并没有两样,为什么你会选择洛阳呢?”

“父皇,洛阳与长安虽然也被秦汉经营多年,但是不同的是,长安是秦汉都城,根基所在,所以彼此投入的力度大不相同,而且现如今长安一带,秦人居多,我大邓即将灭秦,日后秦人必定对我大邓有所仇视,不是短时间能够消除的,反观洛阳就不一样了,河南郡一带以汉人居多,尽管在三十年前,我大邓与汉人之间有所嫌隙,但是几十年过去了,能够记得这些仇怨之人也不多了,另外秦国灭汉,屠戮汉人,相较于我大邓,汉人更为仇视秦人,所以只需要稍加安抚,便可以安枕无忧了。”邓灏解释道。

“呵呵!”邓昇闻言,笑了笑,说道:“很好,灏儿,看来你真的成熟了,看事情也越来越全面了。”

相较于迁都一事,邓昇今日更高兴的是看到了邓灏的成熟,越来越有一国之君的风范了。

“谢父皇夸奖!”邓灏听见邓昇夸奖他,也是十分高兴。

“不过迁都一事事关重大,不是你我父子二人在这里简单说说就可以成事,还需要与朝臣商议,另外都城选址也不是你我父子二人能够一概而定的,也需要从长计议,你且先回去,待朕好生思量过后,便会召集群臣商议,到时候,你也要来,这件事是你挑起来的,到时候你要尽可能的说服一众大臣。”邓昇说道。

“喏!”邓灏闻言,神情有些苦涩了,这可不是一件好差事啊,不过邓灏也不畏惧,便应了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