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五章:亲王镇地方

姚广孝说道:“近日来,胡惟庸派人鼓动翰林院进士,向朝廷请命随齐王殿下前往关中,其中就有工部尚书刘健之子刘鸾,并且臣还查到,请命进士中,有很多与胡惟庸、刘健一党有关系的。”

“嘭!”邓昇闻言,用力拍着案台,脸色铁青的说道:“当真是胆大包天了!”

早就邓昇宣布任命邓尊为关中宣抚使之后,明镜就有密报,胡惟庸、刘健一党居然秘密派人接触邓尊,只不过一开始并不明显,而且邓尊估计也不是特别清楚,但是现在是越来越明目张胆了。

“陛下,是不是派人拿下胡惟庸?”姚广孝目光一冷,问道。

邓昇想了想,说道:“不必,一来罪名太过牵强,二来,朕也想知道齐王心中到底是怎么想的,不过这段时间让明镜的人给朕盯紧胡惟庸一党,不可松懈!”

“喏!”姚广孝应道。

在姚广孝离开之后,邓昇便独自一人想着关中、西凉的官员以及驻军的问题,关中还好一点,地域比较集中,基本设立一道之地便足以了,但是西凉地域广阔,如果设立一道的话,治理起来恐力有不逮,但是西凉又是地广人稀之地,设立两道又好像有些多余,这让邓昇十分苦恼。

而除了关中、西凉两地的划分之外,邓昇还有一个十分苦恼的问题,那就是对地方的管理上,到底是继续沿用道县制还是恢复先秦的分封制。

这是一个十分值得考究的问题,在前世的历史上,虽然说在秦朝一统六国之后,郡县制便成为了主流,但是熟知历史的人都知道,其实分封制在华夏正统皇朝里面,一直都存在的,特别是汉人皇朝中,除了个别之外,基本都是存在分封的。

比如汉朝,就册封宗室为诸侯王,裂土分疆;西晋,册封宗室为藩王,执掌一方兵权;唐朝,以宗室为一州总管,坐镇地方,执掌一地军政大权;明朝,册封皇子坐镇地方。

这些都是分封制,只不过在国家概念日渐稳定的时候,地方势力对中央的冲击越来越小,所以分封制的形式也出现了不同的变化,汉朝的诸侯王,地盘少则一郡,多则数郡之地,到了明朝,藩王基本没有地盘了,只剩下兵权,这就是变化。

对于秦朝的灭亡,很多人都众说纷纭,有的人说是因为秦始皇残暴,大兴土木,过渡消耗民力,又有人说是秦二世昏庸无道、赵高擅权弄国,残害忠良。

这些都是秦朝灭亡的原因,但是邓昇却认为,秦朝之所以灭亡,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六国贵族。

秦朝一统天下的时间太快了,从公元前230年,秦王嬴政派遣内史腾灭韩开始,至公元前221年秦大将王贲纳降齐王建,进入临淄为止,只用了十年的时间,而秦始皇在一统天下之后,并没有好好的安抚六国遗民,反而是先后北伐匈奴、南征百越,同时大肆征发民夫,导致六国遗民亡国之恨未消的同时,又对秦朝有了新的怨恨。

另外,秦灭六国之后,废除了分封制,选择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县制在华夏历史上施行了一千年,后来先后出现的州府县、路府县等制度,都是在郡县制的基础上完善的。

但是郡县制虽好,却不适合当时的秦朝,秦灭六国之后,六国旧贵族势力依然强大,秦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实力,这就给了六国旧贵族休养生息以及壮大的机会,而地方缺乏重兵镇压,导致秦朝末年的农民起义基本都是一点就燃的,而且秦朝末年说是农民起义,但是除了个别几个真的是农民之外,大部分都是六国贵族,与其说秦朝亡于农民起义,倒不如说秦朝亡于六国贵族呢。

因此,在华夏历史上,汉朝建立之后,刘邦便施行郡国并行制,难道汉朝的开国功臣都不知道分封制的危害吗?显然是知道,但是那个时候,汉朝对地方的控制很有限,所以分封诸侯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对地方的控制。

而现在,邓国所面临的处境,与秦朝何其相似呢?虽然现在赵国还存在,但是邓国一统天下之势已成,赵国也只是苟延残喘罢了。

邓国自乾元元年,邓昇以岳飞为主将率领七万大军攻打荆国开始,到天统五年,已经过去了三十三年了,被邓国灭亡的国家有荆国、韩国、陈国、湘国、吴国、蜀国、越国、南国加上刚刚灭掉的秦国,一共有九个国家,除了被邓国灭亡的,被其他国家灭亡的国家,大大小小十几个,这些国家大部分都是自秦朝灭亡之后就建立起来的,至今都有几百年,当地的百姓根本没有什么一统天下的概念,甚至会对灭亡他们国家的人特别的憎恨,所以想要天下百姓对邓国产生认同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甚至,可以预想的是,日后各国遗民的动乱也会此起彼伏的,如果地方上没有重兵镇守的话,恐怕会出问题的,因此,置重兵于地方在现阶段很重要。

可是有一个问题就是,什么人领兵呢?邓国名将辈出,镇守地方绰绰有余,但是也有一个不好的地方,他们的能力都太强了,虽然有着系统的存在,邓昇不担心这些将领会背叛自己,但是自己毕竟已经不年轻了,倘若日后太子登基了,他们还会不会那么的忠心呢?

如果不用大将,就只能用宗室领兵了,可是邓昇来自后世,汉朝的七国之乱、西晋的八王之乱还有明初的靖难之役都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宗室屏藩,弊端太大了。

这个问题邓昇也是想了很久,最终,邓昇还是决定以宗室镇守地方,毕竟都是姓邓的,肉烂在一个锅里,只不过邓昇并不是采用汉朝的郡国并行制,而是采用明初的藩王制度和唐朝的总管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