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页

下午的主题是体验渔家乐,经过前几天的准备,湖边又多出来十多条小船,都是临时采购的,有新有旧,在加上橘黄色的救生衣之类,一下子就掏空了黑瞎子合作社的所有资金。

村里的那些老人,原来多少都会划船,要是光指望包有余一个人,那得开大轮船才能装下这么多游客。

即便如此,十多条小船,也得轮班乘坐,来观赏湖光水色;剩下的游客当然也不闲着,村里安排了好几种捕鱼的工具,让游客们体验。

最没技术含量的就是下须笼子和下地笼了,扔到水里之后,剩下的就是等待。也看不到水下的具体情况,所以游客们是扔完就跑,等收获的时候再回来。

最受欢迎的就是搬罾(zēng)子了,这种捕鱼方式可谓是历史悠久,长盛不衰,因为它十分便捷,而且对技术要求不高,十分容易上手。

在一处流动的河汊子岸边,一溜排了五六架罾子,这是一种三四米见方的方形渔网,然后用四根竹竿或者细木杆分别扎在渔网的四角,四根杆子收拢到中间,撑开之后,下面就是渔网了。

再连接一根竹竿作为主干,再用一条粗绳固定在主干上,另外一端牵在手里,用以收网或者放网。为了方便拉拽,绳子上每隔一尺多远,还要绑上一截横木当把手。

如果是流动的活水,就基本不用下食儿,如果是静止的死水,那么要在渔网正中吊上点鱼饵,实在没啥鱼饵,吊个土豆子也成。

搬鱼的时候,先把罾网放进水里,隔个三两分钟,就猛的将渔网拽出水面,如果上鱼的话,就落在网窝中心,用长柄的抄子一舀,就把鱼舀出来放进鱼篓,然后继续放网埋伏,等待下一批猎物。

除了那些上了年岁的游客,剩下年轻的和小娃娃,哪见过这个,都争抢着要搬鱼,大伙轮流上阵,旁边的家属负责拍照。头上再扣个破草帽子,身上披上草编的蓑衣,就有点“孤舟蓑笠翁”的架势,很是上镜。

“别光顾着照相儿,咱们得弄上点鱼啊,晚上就指望吃这个呢!”包大吵吵扯起了公鸭嗓,他就搞不明白了,有啥好照的呢?

基本都照完相之后,游客们这才把注意力都放在搬鱼上,最关键的技术就是拉网的时候速度一定要快,否则的话,渔网面积有限,鱼儿就逃出渔网的范围,肯定是一场空。

于是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先上阵,旁边则是自家娃娃跟着搭把手,纯属是捣乱。

好在,如今湖里的鱼类还算丰富,基本上都网网不空,搬上来一网,如果网窝里有跳动的小鱼,立刻就会引来一片赞叹,还是很有成就感的。

收获最多的就是鲫瓜壳子,银亮银亮的,在阳光下格外惹眼;当然,泥鳅也不少,这个以前都是喂鸡喂鸭的,不过现在成了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还有就是其他小杂鱼,如柳根子,麦穗子等等;也有小江虾,浑身白亮白亮的,长约一寸,这个可炒可炸,都十分鲜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