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页

铁链还没打造完,这位爷又开始要他大肆收集棉被稻草,好在眼下天气渐热,棉被已经用不上了,收集起来,并不是太难,问题是,这些东西,和即将到来的清人攻城有什么关系,难道到时候,这些凶神恶煞的强盗骑着马拿着刀枪过来,一人发给他们一床棉被一束稻草就可以将他们打发走的吗?

“已经收集了七八仓库了,棉被,丝被都有一些,大人,您能不能告诉我,收集这些东西又什么用!?”虽然心怀疑惑,但是池长青还是一丝不苟的去执行了余风的意思,眼下已经不是能不能保住权势富贵的问题,而是能不能保住身家性命的事情,既然是和守城有关系的,他绝对不会打半点折扣。

余风含笑摇摇头,他倒不是不想满足池长青的好奇心,只是有些东西,提早泄露出来,就达不到出其不意的效果了。

他清楚的记得,在天启六年的宁远之战中,这两种武器曾经被大量的使用过,当然,他们还有一个很好听的名目,一个叫铁锁横江,一个叫万人敌。

铁锁横江,就是将烧红的铁链,在敌军攻城的时候,朝着城头下扔过去,这玩意是威力可比传统的守城工具什么沸油,什么夜香毒水,要强的多了,那些玩意,不过是点杀伤,而这铁锁横江,已经上升到了线杀伤,眼下又到了五月,士兵们都不会穿的太厚实,多半都换上了单裳,穿着单薄的士兵们面对着烧的通红的铁链这样的大杀器,简直就是擦着就死,挨着就亡啊。

至于棉被,自然就是用来制作万人敌的材料了,在后世的历史中,这可是燃烧瓶的始祖,棉被上铺上稻草,再裹以火药在其中,点燃了扔到城下,沾满了火药的棉被就开始剧烈燃烧,开始四处飘散,漂到哪里,就烧到哪里,只要沾上,就会陷入火海,即使就地翻滚,也毫无作用,这已经不是线杀伤了,而是实打实的面杀伤,四处杀伤。这种武器,在野战中或许毫无用处,但是,在守城战中,却是一等一的利器。

只可惜,这种战法,在宁远之战的时候,明军就已经用过,也不知道鞑子们还是不是记忆犹新,不过此刻,余风倒是希望鞑子们,能够好了伤疤忘了疼,也许,在朝鲜的某个城池里,看到他们曾经熟悉的防御武器,他们也有几分亲切的感觉吧。

第二百一十九章 城头观兵 大战在即

带兵出现在平壤外围的,是大清睿亲王多尔衮。

这个人物,余风是很熟悉的,拜后世那些铺天盖地的清宫电视剧所赐,这位仁兄的生平,那是连街头巷尾的大妈大婶都能念叨几句,什么当初努尔哈赤本来就传汗位给他的,结果皇太极使坏,干掉了他妈,顺带抢走了他的汗位,再又什么他和后宫那位孝庄太后两人暗度陈仓啥的……总之,有宫廷争斗,有风流韵事,他的事迹极大的丰富了后世天朝百姓的业余生活。但是不管怎么传说,怎么粉饰,都不难可以从这些玩意中得出一个结论,在清初,这个家伙,实在是一个很牛逼的人物。

努尔哈赤撒手人寰的时候,后金有四大贝勒,四小贝勒,这四大贝勒,指的是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而四小贝勒,则是阿济格、多尔衮、济尔哈朗、多铎。

近十年过去了,四大贝勒里,皇太极成了大清皇帝,其他的那些贝勒,该加官的加官,该进爵的进爵,几乎一个个都成了大清的顶国柱石。这些人中,随便哪一个拉到什么地方,绝对都是独当一面的人才。

但是,多尔衮例外。

这个例外,不是说他的能力,后世人都知道,这位老兄能力手段,那都是不差的,问题在于,努尔哈赤撒手人寰的时候,他还是一个小屁孩子,即便是皇太极如今已经当政十年,他也不过是二十出头,在他头顶上又有那么多牛逼的人物,他想光芒万丈一下,也找不到机会。

可以这么说,皇太极基本上是拿他当做大清的储备干部用的,眼下能够独领一军,攻略朝鲜,那是皇太极根本没有拿这朝鲜当一回事,就当给给多尔衮练手了,毕竟多尔衮以后还是要大用的。在这种情况下,多尔衮早就憋足了力气,决定非要交一份满意的答卷给皇太极,以证明他也是一个理论联系实际、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的,而且,他已经到了毕业的时候了,下次要是有什么大活,也可以算上他一份了。

在朝鲜腹地纵横驰骋,他的确找到了感觉,他心里都有些埋怨当今的皇上了,有这么好的地方,为什么不早点打下来,却一直和他们虚与委蛇,玩一些邦交的把戏。你都看看这是一些什么兵,野战,一触即溃,咱们的骑兵还没到跟前,对方就乱了阵脚,跑得满山满谷都是;攻城,那就更不用说了,这帮穷的要死的朝鲜人,连大炮都没有,就靠几只连皮甲都打不穿的火枪,他们能守住城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