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页

二月底,流民军内讧,闯王李自成设宴款待罗汝才,席间杀之,罗汝才部悉数并入李闯部。

三月,余风新军抵达开封附近,于黄河渡口,于李自成一部大战,李自成军溃败。此时朝廷援救开封各路援兵已经逐渐逼近,李自成审时度势,决定放弃开封,回师洛阳,开封之危顿解。

五月,奉朝廷旨意,余风留五千兵马,驻防天津,其余所有人马,均经海路返回朝鲜。五月底,朝鲜李琮发布诏令,册封余风为大将军,总督朝鲜军务。与此同时,大明朝廷亦加封余风为镇远将军,朝鲜总兵官,加兵部侍郎衔,给予他独断专机之权。余风无论是法理上,还是实质上,成了名符其实的朝鲜王。

十四年秋,大清再度南下牧马,朝鲜镇远将军,奉大明皇帝圣旨,挥师攻伐大清,大清朝廷,迅速调集大军,意图一举击败朝鲜镇远将军所属军马。然而此时镇远将军手下兵马,已过十万,战将如云,此刻精锐净出,顿时让大清国国本动摇。

接连十三战,战战报捷,大清不得不紧急将进关的兵马急速召回。然而,此刻大明上下,已经达成共识,竟欲与镇远将军遥想呼应,一绝这数十年之北患。国内各处平定李自成的兵马,远远不断的调往宣府,大同,蓟,辽,更是在山海关陈设重兵,堵住了鞑子北归之路。

这样的结果,就是镇远将军一直兵临盛京城下,都没有在遇到大清的主力的有效阻击。大清朝廷在皇太极的不甘之下,远遁漠北,一时之间,貌似强大的大清国,从此分崩析离。

国内阻击鞑子回归的大明官兵,也付出了足够的代价,为了全歼这一股实力强劲走路无路的鞑子,大明的军力,几乎伤亡了五成以上,但是尽管如此,当最后一个鞑子授首的时候,仍然是举国欢庆,崇祯皇帝和大明朝廷的威望,一时达到了顶峰。

然而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等到大明仍然处于高兴从此以后,再无北患的欢乐气氛的时候,李自成麾下聚集了百万之众,开国称帝,国号大顺。并自洛阳起兵,开始东征。

此刻大明朝精锐损失得七七八八,各府各县一片空虚。大顺军所到之处,望者披靡。不过数月,几乎就取了半壁河山。大明一时竟有社稷将倾的气象。

无可奈何之下,大明又打起了镇远将军的主意。镇远将军和大明的关系,满朝文武几乎没有一个不清楚的,这镇远将军,虽然看起来听从朝廷调遣,但是,那也是一个听调不听宣的货色,而此刻他麾下精兵强将无数,早已经成了尾大不掉之势。若是想凭着一纸圣旨,便让他率军入关,那恐怕不太现实。

出兵打鞑子,那是有着看得见的好处的,说是奉大明皇帝圣旨讨伐大清,这不过是一个顺手人情罢了。但是,这厮已经是朝鲜总兵官了,还要给他什么好处,才能说得动他出兵呢,难道封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