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3章 鸿雁传书

好在,种康真的是个办事的能臣干吏。

他信心满满的拍着胸膛告诉苏扬,将军放心,只需十日。

……

初秋时节。

大宋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对外战争,在这片千疮百孔的土地上拉开了序幕。

余官率领铁鹰锐士唯一的一支八千人的轻骑兵为先锋,带领足足十万民夫,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同时肩负押运粮草的重任。

苏扬亲自率领铁鹰锐士第三军为第二梯队。

他一边进军的同时,一笔要荡清周边的叛军和山贼,稳定地方。

大军团出征,本来就不是一件轻松,以及能快速参与战斗的事情。

这一战,从开始就注定需要很漫长的时间。

而在出兵之前,朝廷制定策略的时候,苏扬这一支大军就肩负着肃清大宋北方叛乱的重责,南部,则交给现在由赵艺弘监国的朝廷处置。

二皇子的叛乱,让整个大宋几乎完全脱离了朝廷的掌控。

各地叛乱四起,盗匪横行。

按道理来讲,在这个时候开启外战,是一件极其不理智的行为。

但这样的不理智,是朝中无数人权衡之后的结果。

若此战胜利,北莽丰富的牛羊和土地,将大大缓解国内的危机。

朝廷也将重新获得百姓的认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中兴。

说白了,这就是一场只能胜,不能败的豪赌。

好处是,北莽二十万先锋大军折在了大宋京城的城墙下,势必会造成北莽内部的混乱。

以部落和氏族为纽带联合在一起的北莽,二十万族人的战损,对于他们内部而言,将是一道巨大的裂缝。

直到现在都没有北莽援军抵达,这便是最直接的证明。

……

当苏扬率军走出大宋的时候,冬天已经过去了。

北方的草场都开始了有了绿意。

云千瑶来了家书,告诉了一个让苏扬在那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狠狠蹦了几下的喜讯。

他的孩子出生了。

是个长牛牛的小子!

在苏扬留下的两个名字,云千瑶选了苏轼。

她在信中说,李思卿喜欢苏定方那个名字,觉得苏定方以后一定会像他的父亲一样当个大将军。但云千瑶觉得家里有一个大将军就够了,她更希望孩子能成为治世的能臣,所以给孩子取名苏轼。

苏扬将这一份并没有多长的信,翻来覆去的看了无数遍。

每一次看的时候都笑的跟个傻子似的。

他也不知道在这个大宋有没有苏轼。

但对于给苏轼当爹,他很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