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页

恶奴[校对版] 傲骨铁心 4092 字 2023-03-16

此次赵强亲调郑国辉的第一大队随他南下,看中的就是郑的沉稳,赵强一直留意部下众将们,看这当中有没有未来可独当一面的大将之才,郑国辉便是他所看重的几个之一,因此这次南下便带上他,一来让第一大队和清军的八旗正儿八经交交手,二来也培养一下郑国辉,日后好委以重任。

十一月十三,赵强率部到达首义城,将来意告诉吴四后,让他暂时指挥首义城大队组织城内居民成立一支运输队,与后续赶来的军曹后勤司配合,在赵强指定的地点等待,准备抢运劫取的粮食。吴四得知大帅要亲自去劫粮,不由劝赵强不要去,这事让他去就行,却被赵强婉拒了,告诉吴四你只要好好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就行。

见赵强执意要去,吴四不好再劝,却是提到了他的几个结拜兄弟和潘常清,告诉赵强他想派人和他们联系联系,因为分散了这几个月,也不知他们情况如何,眼下关宁军风生水起,正是要用人的时候,他的这几个结拜兄弟可都是忠勇营的好手,潘师爷也足智多谋,要是能够联系上他们,对关宁军来说可是大大好事。忠勇和义勇二营是吴军中的最强营头,有这些老兵充实关宁军,好处自然颇多,但吴大他们现在是在尚阳堡,离此地将近一千里,这么远派人去联系他们,风险太大,不如放一放,等明年开春解决进攻雅克萨的清军之后,再广派人南下,联系各地起事,到时各地一齐动手,对占领关外更有帮助。因此赵强让吴四暂时不要联系他们,吴四听后,欲言又止,赵强也没留意他的神情,因为他正忙着对其他人交待事情。

清军从盛京、吉林等地运来的军粮走的是水路,行进路线是“辽河——松花江——黑龙江”,辽河在清军腹地,赵强不可能带着这一千多人马大摇大摆的跑过去,而且辽河是始出发点,屯在那里的粮食不可能太多,而黑龙江又是目的地,那里不仅盘踞着俄国人,还驻扎着满清从各地调来的大军,所以赵强也不可能羊入虎口,把自己送上门去。因此唯一可能的动手地点只能在松花江。但问题是松花江这么长,鬼知道清军的中转站在那里,难不成带着一帮部下站在岸上看着清军的运粮船在眼前慢悠悠的驶过不成。不过不知道不代表就不去了,现在赵强还真的只能把希望放在松花江上,所以在首义城休整一天,安排好后续运粮队伍后,第二天他便率部南下了。

赵强选择的南下路线不是从松山堡那里南下,而是从被关宁军抢掠过的墨尔根南下,据侦察所知,墨尔根城自从被焚毁后,清军便未在那里再设城置官,所以除了原先散落在墨尔根周围的小部落外,墨尔根方圆并没有清军的踪迹,而从墨尔根往南走上一百多里,再折向东南再走一百里路,就是松花江。这就是说赵强现在率部前往墨尔根然后潜到松花江流域,至少在时间上清军没有办法提前得知有这么一支人马出现在他们的地盘而加以防范。

第056章 南下劫粮(二)

松花江是黑龙江的支流,发源于长白山天池,由头道江、二道江、辉发河、饮马河等河流汇聚而成,流经盛京、吉林、黑龙江等地,是关外的三大水系之一。当地人又将松花江分为北流与南流,南流即指经流盛京、吉林两地的松花江,北流则是指流经黑龙江与蒙古各旗的松花江。

清军征集来的一万两千石军粮是从吉林和盛京分别起运的,吉林的军粮就是从南流松花江北运,然后转入黑龙江,逆流而上运抵爱瑷等地,而盛京的军粮是从辽河起运,经嫩江行入松花江再北运。结合印象的中国地图东北部分与手头刘德所画、邓肯标注的地图,赵强初步判断清军在松花江上有可能在两个地点设立军粮转运点。第一就是松花江与黑龙江的汇聚点——三道屯,第二则是位于松花江中游、永陵以北二百里的扶余城。

三道屯是两江交汇之处,按照惯例,这样一个交结部定是行驶在江中的船队靠岸休整地,而扶余城则是满清在松花江中游设的一处屯兵地,也是方圆百里内最大的一座城池,从常理上判断,此地也应该是运粮船队的必经与休整之地。这两个地方的具体情况赵强并不知道,但从地理的重要性上判断,三道屯与扶余的守兵应不在少数,至少也有两个佐领以上的守兵才是,不然也对不住其这么重要的地理位置。不过守兵多少赵强其实是不关心的,索伦、达斡尔、巴尔虎这些八旗兵的战斗力他已经是了解过了,比起清末那些烂到根的绿营,这等扩编的八旗还有所不如,碰上自己的关宁军,对方只有挨打而没有还手的份,所以他担心的只是押送的清军八旗队伍。

三道屯和扶余一个在上游,一个在中游,两地隔了几百里,所以赵强必须要在这两个地方选择一个作为目标,无论清军船队是不是停靠在那里,他都必须带人去扑一次,否则只能空手而回。此次满清调集如此多的粮食运往黑龙江,就是为了明年的雅克萨战争,所以对这些粮食的安全清军肯定是倍加重视,从获得情报到现在已经过去两个月,可以料想已经有一批或者两批粮食甚至多批已经运到目的地,余下的应该不多了,因为一旦几条大江完全冰冻,船队根本无法再行驶,所以留给赵强的时间也不多,他必须赶在清军最后一批粮食运到目的地前将它们截下来。一万二千石粮食,不可能一两趟就全部运往,所以哪怕是抢了最后一批,也完全可以供关宁军度过冬天。但到底选择哪个地点动手,赵强却是有些为难,要是选错了,等他扑过去时,船队正好提前经过,那就竹篮打水一场空了,所以他必须慎重决定下手的地点。

刘德去尼布楚和戈洛文谈判了,所以赵强身边没有一个对清军事情知道得比较多的参谋,因此他只能自己判断。郑国辉和格里夫斯基二人是给不了他参考意见的,在几番思虑之后,赵强最终决定把动手的地点放在三道屯。

原因有三个,第一是三道屯距离要比扶余城的距离要远,一旦劫粮成功,后续到达的运粮队伍就能早一点把粮食运回去,第二则是三道屯位于两江交流处,附近多是山林和森林,利于隐蔽人马,也方便断后阻截清军追赶人马。第三个则是从路程上考虑的,如果先扑扶余城,很可能船队已经离开,而先扑三道屯,就算船队没有到,也可以在这等它来,如果天不成全赵强,船队也走了,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结合三方面的考虑,赵强最终定下直取三道屯的决心。

确定动手地点后,赵强的心情也放松了下来,不再和先前一样老是想着这事,传令全军加快速度,好在天黑前寻到一个合适的安营点过夜。与北面已经降雪不同,墨尔根一带并未降雪,气温虽也冷,但却不是让人无法忍受,所以白天行军还算吃得消,难熬的是晚上而已。一路上,赵强总是寻找最好的过夜地点,最好是那些小部落居住的寨子,大军开过去,不需多说,对方要么四散而逃要么就是全寨乞降,然后关宁军大剌剌鸠占鹊巢,舒舒服服的睡上一晚。不过这样的小寨子毕竟少,从首义城出来几天,只有两个晚上寻到了这样的小寨子,其他时间全是在野外扎营,安上帐篷,生起火堆,一大堆人挤在一块,皮衣、棉被什么的御寒之物带了不少,凑活凑活,挨挨忍忍也总是冻不死人,只是睡得不踏实而已。

格里夫斯基的哥萨克大队除了哥萨克军官骑兵外,全部都是步兵,为了让这次劫粮行动更加圆满,不露一丝破绽,赵强从近卫师团调了三百杆火铳给这些原来的俄国士兵。领到火铳都是最先被俘虏的俄军士兵,手上也都沾了同胞的血,他们现在没有别的选择,只能跟着关宁军一头走下去,所以赵强倒不大担心他们中的某个不甘心的家伙会朝自己打上一黑枪。

因为怕这些哥萨克人劣性不改,所以赵强严令他们不得在住在那些小寨子时烧杀抢掠,一旦发现,就地处死。在这样的严令下,俄国人自然是不敢去做这掉脑袋的事。那两个小寨子的人除了跑掉的,也统统被押着派上一小队的人往后方送。路上也抓获到一些各族百姓,同样也都被送到后方,有些想躲避逃跑的则被骑兵撵上二话不说就砍死在地。这样做赵强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毕竟到清军嘴里搞粮食太危险,绝不能泄露行踪,否则很难全身而回,尤其是此趟南下目的是劫粮,事关重大,任何妇人之仁都要放一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