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朱由校更加属意江南富商出身的徐光启,但因为徐光启有更重要的任务,他就只能让主动提出这个建言的孙承宗来。

另外,朱由校也通过让魏忠贤加强东厂的力量而通过东厂调查到孙承宗家是种棉花和卖棉花的大户,所以,他便干脆直接让孙承宗去开办大明第一个官营棉纱厂。

当然,朱由校要想要孙承宗和徐光启的人力资源和土地又想要让人家为自己忠心办事的话,自然不能直接抄其家,没收其家产。

所以,朱由校就想了个赐少部分官营产业股份给徐光启和孙承宗的办法。

让徐光启和孙承宗把自家的田地作为股本参与进来,这也算是革新大明社会的经商模式。

同时,这也是朱由校把徐光启和孙承宗各自背后的家族和大明皇室绑在一起的阳谋。

朱由校知道单靠他自己这个皇帝是不可能和整个既得利益集团斗争的,也不可能把大明改造成功。

甚至说不定还没改革完成就闹得天下皆反甚至死都不知道死的。

所以,在朱由校看来,他得需要拉拢一帮人有跟自己一起改革大明的动力。

另外,朱由校不得不承认,清朝的皇帝之所以比明朝的皇帝更舒服,想下江南就下江南,想建行宫就建行,对士绅们想杀就杀,甚至还能直接来个官绅一体纳粮,就是因为清朝的皇帝是异族皇帝,他们背后有个满洲军事贵族集团因为自己要剥削所有汉人的利益与皇帝一致,所以就无条件支持皇帝,使得清朝的皇帝可以肆无忌惮地杀汉族官绅,而汉族官绅也就拿这些清朝皇帝完全没有办法。

可朱由校不是异族皇帝,自然没有什么绝对支持自己却又和大多数人族别不一样的势力集团为基本盘,所以就没法像清朝皇帝一样那么有权。

所以,朱由校决心自己组织一个对自己绝对忠诚的亲信集团,用利益捆绑和强化思想的方式,利益捆绑是基础,毕竟人的本性的就是趋利避害,思想是理论手段,毕竟要保证忠于自己的人都是品性与能力绝对优秀的人。

而孙承宗和徐光启就是朱由校要拉拢捆绑的一类人。

所以,朱由校主动赐给这两人家族富贵。

朱由校希望有一天他也有一个足够强大的帝党集团制衡其他势力集团,并维护他的权力。

那样他这个皇帝也能想下江南就下江南,想去承德避暑就去承德避暑,或者去塞外打打猎也没谁敢阻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