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页

这次李汝华遇刺的事让朱由校意识到自己可以让这些还算公忠体国的致仕老臣留在京城担任自己的顾问,同时也承担一些教育内政型官员的任务。

毕竟,大明的许多官员到现在还没有所谓的职业培训。

可将来,大明即将进入各类技术大爆发、生产力大爆发、各种新的社会关系会大量出现的时代,对官员的职业水准要求会越来越高。

所以,朱由校觉得自己必须抓紧对官员的职业培训,而不是让一个读书人刚考中进士,从书斋里出来就去负责一个县,甚至是去负责像松江上海这种有工人阶级出现的县。

“陛下深谋远虑,臣不敢推辞,臣遵旨!”

李汝华颇为失落,他没想到他想回乡养老的计划会泡汤,不但他得罪的人不愿意让他活着回乡,连他的皇帝陛下也没放过他致仕后的晚年时光。

他甚至觉得自己这位陛下肯定早就谋划了,就没想放哪个老臣轻轻松松地回去拿着朝廷厚赏的荣养银过舒服日子,只是如今利用自己遇刺将这件事说了出来而已。

接下来,李汝华写了很多怀念家乡的诗。

但毋庸置疑的是,朱由校把李汝华这些公卿老臣留在身边当顾问是对的。

“启禀陛下,以臣之见,眼下官营纺织业大兴之后,当需注意有田者大规模改稻为桑的情况,朝廷最好下严令禁止田地改稻为桑,并对改稻为桑者课以重税,以防地方常平仓之不足,而避免出现天灾人祸时粮秣不足。”

譬如,现在李汝华因为成了皇帝朱由校的顾问,所以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纺织产业一旦过度发展所带来的隐忧。

朱由校深眸凝视着宫墙外的白云,没有说话,待过了一会儿,才道:“朕已经让人传旨给袁崇焕,让他可以折棉花代替他要找朝鲜要的三百万石粮,不过,爱卿所言,确实当立即施行,朕原是打算让内阁立即下这方面的旨意,不过,天下真正占田亩最多的是勋贵和藩王,勋贵倒是好动,唯独藩王,乃皇室贵胄,朕倒是不怕担下刻薄宗室的无情之名,只是一旦如此做,而是与整个天下有田者作对,保不齐他们和某一藩王勾结在一起,到时候朕身边无人矣!”

“陛下所虑甚是,老臣已替陛下想过,如今陛下借官营之利已让朝堂上下归心,政令通行无阻,且将士听命,朝堂内外未敢有背弃君主者;

要说下此旨意,当无人敢抗旨不遵,但人心难测,难保有人没将社稷安危放于心上,只存私心,故臣有个计策:

臣请陛下让臣去动员朝中百官,且说是臣自己的主意,看看有多少人愿意主动请这道控制改稻为桑规模的圣旨,一旦大多数人愿意,自是好事,还能分辩大忠大奸者,若大多数人不愿意,到时候陛下杀臣一人即可安抚众人。”

李汝华知道自己回乡养老是没机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