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页

而盐商们也因此是彻底绝望了。

“看来朝廷是真的要动真格的呀!要逼我们这些盐商运粮去边镇,或者逼我们去边镇商屯!”

“是啊!运粮去边镇,谁承担得起那个运费,运一石粮去边镇就要额外多发三五石粮,朝廷为了省去自己的运粮损耗,真是过分!竟如此残虐我们盐商!”

“按理,户部是可以驳回这样累民累商的旨意的,即便不明着驳回,也能用别的方式暗中做着与朝廷旨意相悖的事,比如悄悄发盐引给我们,可如今这户部是油盐不进啊,尤其是当今的户部尚书毕自严,把盐引提前扣留不发不说,还提前给了边镇大吏!”

“唉!我们盐商从弘治朝以来的好日子到头了,还是把扬州的家搬回山西,去边镇屯田吧!总不成,不做这盐业生意了?那吃什么呀!”

一干盐商因此在私底下纷纷抱怨着如今的盐政改革。

历史上,弘治朝的户部尚书叶淇改革开中法,让盐商不必运粮到边镇换盐引,而只需拿银子到户部换盐引后,盐商就不用再在边镇进行商屯,而因此开始大量内迁,从山西、辽东、陕西这些边镇地区内迁到扬州、淮安,造成边镇汉人大量减少,以至于河套都因此丢失。

但现在,因为户部的支持,皇帝要恢复开中法的制度已经开始执行。

所以,他们这些盐商开始不得不纷纷北迁。

事实上,此时九边边镇,已经开始有大量荒废的田地被主动接受改革结果的一些盐商开垦了出来。

甚至还有盐商还在长城边外,从一些蒙古部落手里买了一些在长城附近的废弃耕田,比如河套一些本就属于产粮区的田地就被一些盐商花钱买了下来开始屯垦。

毕竟这些耕田对于蒙古游牧民族而言,没有多少价值,所以价格比较低。

而也因此,在朝廷还没收复河套时,民间已开始有汉人商民开始进入在弘治朝丢失的河套地区。

……

“将户部奏请设立官营盐业局的题本立即批红准允,盐业的确需要官营盐商介入,不然真容易导致盐价升高,另外,传旨给各省巡按御史与巡盐御史,务必严查官盐质量,一旦被东厂查到有玩忽职守,定不轻饶!户部请求盐引分拨边镇的情况予以公示,且公示在《邸报》与《皇明报》上也予以准予,这是个好办法,既便于调度各边镇军粮,也能遏制户部腐败,毕自严是个实行办事的,着内阁拟旨,加授他太子少保官衔!”

政事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