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大明的扩张步伐并没有因此停止。

不过,让朱由校没想到的是,就在他准备以此为借口对鞑靼发动更主动的攻击时,他却收到了一份来自陕西的奏报。

这份奏报的作者是马懋才。

“臣乡延安府,去年全年无雨,草木枯焦,民争采山间蓬草为食。蓬草尽,则剥树皮而食。树皮尽,则掘山中石块而食,石性冷而味腥,少食辄饱,不数日则腹胀下坠而死。饥民相聚为‘盗’,与其坐等饥死,不如为‘盗’而死。又烧人骨为薪,煮人肉以为食者,而食人之人,不数日即面目赤肿,燥热而死。于是,死枕藉,臭气薰天,安塞县城外掘数坑,每坑可容数百人,不及掩埋者,又不知还有多少?小县如此,大县可知,一处如此,他处可知。百姓又安得不相牵而为‘盗’。而庆阳、延安以北,饥荒更甚。”

朱由校此时便认真看着这上面的内容。

他没想到历史上在这个时间段所发生的陕西大旱灾所产生的饥荒惨状到底还是发生了。

本来朱由校对此是有所准备的。

他知道在历史上的这段时间,自然气候对陕西非常不友好,持续的寒潮,持续的旱灾,让这里成了明末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发源地。

所以,为避免这种情况,他提前派了历史上这个时期积极向崇祯报道陕西灾情的文官马懋才以陕西巡抚身份入陕监视灾情,且允诺暂停对陕西的田赋增收。

不过,现在朱由校不得不承认,在这种天灾面前,他即便有所准备,也是不够的,还得动用更多的国力才能避免这种天灾对这里的人和整个大明的社稷造成很大的影响。

朱由校知道历史上的崇祯时期是个灾难频发的时间。

崇祯元年:陕西大旱灾开始,也就是现在马懋才所奏之事,且持续五年。

崇祯二年:长达十年的寒潮出现,气温骤降,饥荒加重。

崇祯五年:西北、江南发生大饥荒,黄河决口,导致南北往来几欲断绝,商贾不通,道路阻塞。

崇祯六年:山西发生大规模疫灾。

崇祯七年:宁夏发生大规模鼠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