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刘鸿训外,就是朱燮元进入了政事堂,其余人等皆不过是增补阁臣和枢密院大臣,只分管内政或军事诸事,而不参与军机决策。

朱由校已将负责军事的枢密院和负责内政的内阁的大臣们职责进行了进一步细分。

譬如内阁中的阁臣们会分管某一类事,各部部堂有事只需向分管自己的阁臣商议汇报即可,而不必再直接面陈皇帝。

皇帝没那么多空,去直接理会各个部里的政务。

毕竟朱由校不是朱元璋,他可没那么爱工作。

而且现在东虏大患已除,朱由校的危机感算是彻底消失,只要他这个皇帝不乱来,亡国的事已经和他无关系。

再加上,他作为穿越者,没有那么强烈的家天下的思想。

他没想为了自己的子孙万代的千秋之业而累死。

何况,大明已经进入了蒸汽时代。

所以,他现在松懈了不少,没有之前那么大的压力,也就想偷闲些,把管事的官员增多,这样自己就轻松点。

当然,这不是说,朱由校就打算得过且过。

他知道大明还有很多制度需要改革。

也有许多不安分的外部势力需要镇压。

因而,朱由校也没打算真的要过上退休生活。

只是,他要更多的退居于幕后,将军权和财权和官员铨叙的权力握在手里,又把治理内政的权力寻租出去,让一批敢做事的官员继续替他在内政改革上冲锋陷阵。

所以,朱由校先改了廷推的制度,让重臣的任用尽可能地符合他的意图。

现在的大明内部,各类势力都有,特别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