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0页

大明科学院和工程院的研究人员数量已经十分庞大。

地方各省和大型工厂也都有各自的研发机构。

朱由校甚至还直接出内帑,创办了《自然》和《科学》两期刊,任命大明最权威的学者担任翰林院编修,专门负责审稿,评选出每期最有价值的研究性论文,只要被选上期刊的,皇帝会亲自予以重赏,赐予散官官爵,以及丰厚的金钱奖励。

另外,朱由校还设了国家科学技术奖,每年一度,用于奖掖在科研领域最有成就的学者。

而获得者将获得正二品大员的待遇。

虽然大明在外宣扬儒家文化,用各种威逼利诱的方式扩张着儒家文化圈,但如今的大明本土已经不是儒家文明为主,而一个具有大明特色的工业文明国家。

因为朱由校的一系列操作,使得在大明本土,从事科学研究的学者和工匠,还有救死扶伤的医士以及军人最为被尊重,相反,纯粹的儒士则被冷落了许多。

而当朝廷决定要改变科举制度后,不再以八股文章取士后,对于只能做官老爷的他们而言,无疑是更大的打击。

第五百六十七章 进一步改革科举与弱民不可取

“科举取士制度改革是势在必行!”

“皇家书院和各地皇庄学校教育出来的士子明显在处理各类政务比只靠幕僚的科甲官员更娴熟,更有脑子!”

“而科甲出身的官员,大部分处理政务只能靠幕僚,平时只能袖手谈心性,一到京察大计时就抓瞎,拼命走门路,托关系,照这样下去,铁腕肃贪后的清明吏治,早晚要因为这些科甲官员继续败坏下去!”

“何况,国家培养读书人,不能只培养能做官的人,天下若要大安,需要各行各业皆有才俊,需要培养读书人通识之才,进而能为社会所用,而非只是治民治军。”

因眼下帝国财政充裕,皇帝朱由校和他的辅臣们也就有意趁此机会大兴全民教育,改革科举制度,而元辅刘鸿训也就奉旨主持了关于改革科举制度的廷议,且在廷议上,慷慨激昂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以元辅的意思,科举当如何改?”

学部尚书李邦华这时候问了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