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6页

“可朕怎么只听得见一种声音?”

朱由校问道。

“陛下!您不必再为难府尹,苏州作为大明经济增长的最大源头,有着别地无与伦比的财富增长优势,他应该作为国帑的重点投资之地,也理应得到优待,而促进盛世之繁荣!”

这时候,学者吴楠岱倒是忍不住站起身,为闵玄成说起话来。

朱由校因此看向了他,淡淡一笑道:“可大明不是只有苏州一地!”

吴楠岱则继续说道:“但苏州才是朝廷最应该重视的地方!”

“因为苏州是大明的门面,也是唯一可以给苏州带来价值的地方,苏州理应受到更多的优待!”

“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苏州这边,商贾们融资艰难,但云贵陇西安西这样的不毛之地,却能年年获得巨额的国帑支持,结果建好的桥梁道路除了朝廷官校军队在用,根本没带来什么经济效益。另外,苏州之富饶已不同别地,执政者所面临的问题与别地也不同,故朝廷有些政令是只适应别的,并不适宜苏州,给苏州一定的自治权,是有利于苏州士民,使其更加繁荣的。”

“苏州人均学识高、技术人才多,工商业发达,这一点,朕承认。”

“但这不代表,苏州拥有这一切就是靠他自己得来的,是靠整个帝国内部发达的内需带动的!没有整个大明为基础,你苏州靠什么发达起来?”

“靠人才?可有几个是本地的人才?”

朱由校说到这里,就问道:“你是本地的吗?”

吴楠岱没有回答。

“国帑怎么用,经济怎么调控,让苏州在整个大明扮演什么角色,朝廷自有安排,你们可以发表看法,但是不代表朝廷就必须听你们的!”

朱由校说到这里就看向了闵玄成,道:“闵玄成,你回去给你的主子们带句话:

就说朕即位之前,官营产业还不够强大,甚至基本上都被他们用各种手段挖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