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页

风字营控制住全城,谁家有功名,谁家是大户,哪些人出资出人支持县衙守城,这些想要核实并不费事。

同那淮安城张士元家一样,入夜后的宝应城中同样伏尸上千,有满门被杀,有只剩妇孺的。

这也不得以为之,除了以此刺激淮军上下跟自己走,敢于拼命,杀光官绅和城中大户也有利于淮军战线的稳定。

否则,留下这些人,淮军主力前脚一走,后脚恐怕就是立马翻天。

李自成的教训还不够深刻么。

成功夺取宝应城也极大鼓舞了南路军的士气,虽然这个士气是建立在宝应城其实“不设防”的前提上,但依旧是淮军真正靠强攻夺取的第一座城池。

宝应就在扬州和淮安的必经之地,对于两地联系有极其重要意义,其境内的射阳湖四通八达,既通扬州,又通盐城,更通淮安,在淮扬这片水乡纵横地区具有极其重要的军事价值。

控制住射阳湖,可以确保淮军运输线的畅通,日后若漕队升级为水军,也能配合陆军作战,如当年南宋韩世忠抗金一般,那么陆四肯定不能放弃宝应城,于是他决定留下一支人马镇守此地,并在射阳湖着手筹备淮军的水军。

如果历史无法改变,淮军始终慢了一步,未来,淮军必将与清军决战于淮扬之地。

扬州,绝不可重演。

第九十四章 侄死叔再死

一夜的“洗劫”没有秩序,又有秩序。

随着宝应城内的官、吏、功名者、富户的逐一被杀,明朝在宝应县城的统治完全宣告瓦解。如果淮军至此撤走,宝应城就将陷入“无政府”状态,因为城中的里正也基本被杀。

“封刀”的命令是第二天下午的时候传下来的,那时已有约六百多具尸首被用马车拉到城外。

其中能称为官者就四人,其余吏者十数人,富户24家,有功名者13人,当中包括去年刚刚考中秀才的某位学子,其余尽皆这些人的男性亲属。

陆四说话绝对算话,他也绝不能食言,哪怕知道有些秀才也被杀了,以及那些必然存在的冤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