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4页

如此便意味,如孙可望、李定国统率的西军残余,青海境内的土官僧官,亦或其它地区的零星叛军,都将是已转型为“官军”的顺军剿灭对象。

官军剿灭的对象,当然就是贼寇了。

对贼寇,自是不能再一昧主抚。

套用民间的话讲,机会已经给了无数次,现在,是最后的机会。如果西营诸将仍是不能把握,那么他们就将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降,还是不降!”

赵忠义中气十足,话音带着典型的淮扬腔。

“降,还是不降!”

上万顺军齐致喝喊,声波之中满是肃杀,无形压力。

西军阵中明显有骚动。

对于这最后的机会,孙可望依旧没有把握,其明知西营已经不可能再同顺军争鼎,并且由于近番连期败仗导致军械钱粮丧失怠尽,军心士气也极度低迷,根本无法再战。

当此数万人生死存亡关键,作为残余西军的“领袖”,孙可望理当摒弃过往顺西门户之见,追根溯源,果断率部加入以顺军为核心的新兴政权,从而不仅能够保存西军残余,也能为农民军出身的顺西两家彻底消灭腐朽残存的明朝势力助力,结束自崇祯元年起长达二十余年的战乱,还这天下苦难百姓一个太平。

如此,以孙可望在西营威望资历,于大顺贵为王爵根本不是难事,其才智亦能在大顺得以施展。

可惜,孙可望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个机会。

“降?难道要我称他黄毛小儿一声义父不成!”

孙可望仍是不肯降,这位东府爷或许认为他麾下这四万人马尚可一战,所谓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擂鼓,备战!”

“咚咚”战鼓声于石硖沟谷东方响起,然而鼓声正急时,西军阵中却有一将纵马冲出于阵前朝将士疾呼:“大顺、大西,旧主皆兄弟。今大顺消灭满清,入主北京,恢复中华,名正言顺,我等亦有所依,当遵大顺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