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4页

海贸于当下明朝,实际就是等若改革的大事。

明朝走到今天,商业已经极度繁荣,但阶级固化也极其严重。平民也好,贫民也好,不管哪种出身,只要走了科举道路入了仕途,那么他必然会成为士绅阶级中的一员,屁股再也不可能坐回自己的本来出身。

读书,为的只是颜如玉和黄金屋而矣。

太监们却不同,他们无法得到士大夫的认可,本能的就对士大夫产生敌视,手握权力时,便会改革,以求突破现有的局面,使得宦官能够和士大夫们一样,成为帝国堂堂正正的一员!

公公们因为出身原因,改革的目的,当然是要削弱士绅权力,将财富进行重新分配,向平民一边进行倾斜。

最早进行改革的就是刘瑾,他的改革十分庞大,涉及官僚系统的一切。刘瑾将自己的变法政策编成了一本书,名唤《见行事例》,涉及吏部的有24款,户部的有30款,兵部的有18款,工部的有13款,内容都是针对天下的弊端。

不但如此,刘瑾还恢复了洪武时代那种严厉治贪的刑法,不过与洪武时代不同的是对于贪腐的官员不再是以体刑的方式来处罚,而是代之以经济手段来处罚。

针对科举考试中南方人多的情况,刘瑾限制南方人的录取比例,增加中西部举子的录取比例;刘瑾还命令寡妇再嫁,家有死人不葬者政府将强行火化。南方富庶省份的官吏不仅不能由本省人担任,就是邻省人也不行,帝国的官员开始南北大对调,任职漕运总督的官员也不能跟运河沿岸的省份发生任何联系。

刘瑾派人清理天下田亩,将隐瞒的田亩分给自耕农耕种,限制士绅和军官占田,他还从内廷和户部、兵部派出大量的官吏去清查各地的军屯、军库、皇庄、粮仓、漕粮、两淮的盐政,还有国库下拨的资金。

总之,刘谨的变法无论从哪方面来看,都是符合明朝实际国情的,其中很多政策后来都被张居正用过。

可惜,就因为刘谨是阉人,所以,他的变法在各种史料中就成了笑话。

二叔魏忠贤掌权后,同样也进行变革,内容和刘谨的有几成相似,同样都是不利于士绅集团的,朝给农民减负方向努力的。

变革很有成效,国库充足,边事稳定。

可惜,天启一死,二叔的努力就付诸东流。

和刘谨一样,二叔做的种种改革,都被士大夫们编成各种笑话段子加以嘲讽。

太监为了人民,为了国家求改革,从上到下的官僚却都反对,听着真是个笑话,然而事实偏偏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