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4页

说到这,二叔却苦笑一声,摇头道,“其实叔知道你的心意,可叔觉着陛下如今正万岁,殿下将来也万岁,叔便是做了校哥儿大伴,要等他登基鸿恩,不是跟等黄河水清一般么……怎么说呢,叔不想沾校哥儿的光,叔也沾不起等不起,叔就想太太平平的过日子,把这灶烧好,把李娘娘伺候好就行。”

二叔说的很实诚,良臣知道这是他的心里话。

第1039章 将来我万岁,必先杀你

历史上,二叔从来不是个有野心的人,也从来不是一个心狠手辣的人。

他很老实本份,甚至于,他是一个极其胆小的人。

这从“移宫案”案时,杨涟呼一嗓子就把二叔吓的不敢动弹可见一斑。

天启年间的党争,只不过源于执政的东林党人不把二叔当人看而矣。

“太监不是人”,就跟“闽人不能当讲官”,“北人不能为首辅”一样,是江浙文人骨子里的烙印。

二叔尊重读书人,他认为世间的事必须读书人来办,他们是圣贤子弟,懂的一定比他这个大字不识的大老粗多。

所以,读书人一定是对的。

因此,二叔希望和读书人们处好关系,希望他们能和自己一样辅佐好天子,把国家的事办好,让百姓的日子过好。

可惜,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皆是读书人。

二叔尊重人家,人家却不尊重他。不但不尊重,还要把他弄死,因为他的存在阻碍了盈朝众正们治国理国,施展抱负。

为了活命,二叔只能在天启五年被迫反击。

就这样,天启年间轰轰烈烈的党争拉开了,可到最后也不过死了不到十人,而名列《东林点将录》上的东林党有名之辈就是一百零八位。

除了老死病死的,接下来的崇祯朝,点将录上约有九十人不是入主中枢,就是地方督抚重臣,亦或科道清流,掌握国家理政权,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