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3页

“什么生意好做?”忠右卫门心想朝鲜那地方,能干成什么?

你要说资源矿产,其实他和日本一样,基本上全都有,可是开采条件是硬伤。甚至比日本的开采条件还要差,根本难以大规模的开发本国资源。

“朝鲜物价,不及日本四一!”

住友吉打开了话匣子,在签订了《英朝汉阳条约》之后,朝鲜国门洞开,接二连三的同法、美、日等国签订条约。不仅允许外国人员进入朝鲜,还开辟了仁川和釜山两个通商口岸,允许洋人建立使馆区。

英法等国是先来撞开国门,然后徐徐图之。毕竟清国的利益一时间还吃不完,朝鲜得往后稍稍。到是日本商人,因为一直同朝鲜有贸易,所以对朝鲜内情较为了解。

长久以来地理位置上的封闭,使得朝鲜成为了所谓的“隐士之国”。加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本身的社会经济水平是非常稳定的。

由于早年间,朝鲜李朝连相对广泛的货币都没有。甚至据说在万历援朝作战时,有明军士兵教导乡野内的朝鲜百姓使用铜钱。一脉相承到如今,现在的朝鲜仍旧没有充足的货币,以至于米价几乎只有对岸清国和日本的四分之一弱。

旧社会那时候,千里贩粮就没有什么利润了。因为运输条件比较差,成本太高。如今就不同了,如今大轮船呜呜呜,一条能拉上千吨。速度快,今天釜山装船,明天晚上就到大阪。

以日本四分之一之米价,收购朝鲜之大米,输入日本,可获得200的暴利!

“竟然有这等好生意!”一旁的三位大商人也是才知道有这样的好事。

别看米的单价可能不如那些昂贵的奢侈品,算是大宗货物里面最平凡的一种。奈良茂也经办过英国人销售来的印度和缅邦米,但是利润不过如此。

一则是道路遥远,运输成本上来了,单价也就比日本米便宜一点。二则是日本人觉得印度米不如日本米好吃,在平常的年景下面,肯定还是吃日本米。饥荒的时候另说。

运来日本的印度米,主要充当的还是救荒米和储备粮。一旦哪里发生了灾害,老百姓草都没得吃了,这时候印度米才比较香。

可朝鲜米就不同啦,朝鲜米和日本米混在一起,在座的哪位能分清?

我就把他混在日本米里面卖,一斤两斤赚不到什么钱,等到十万石二十万石呢?或者一百万石,乃至于更多呢?

当然啦,或许有人说你把朝鲜米买走了,朝鲜的百姓吃什么?那关我什么事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