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同事之间的那些事儿

办公室潜规则 李浩铭 11266 字 2022-08-31

第三章同事之间的那些事儿

24同事之间莫太亲,距离产生美

小赵和小冯虽然家境不同,两个人却成为知己。

他们是大学同学,在学校里时只是一般朋友,进了同一家公司后,又住在同一间公寓,才渐渐成为知己。

因为读大学,家里为小冯借了许多债,他就悄悄找了一份兼职,帮一家小公司管理财务。

小赵发现他下班后也忙得不可开交,一问,小冯就把自己做兼职的事情告诉了小赵。

公司每年都会选派一名优秀员工到一家著名的商学院培训。

根据选派条件,条件最好的小赵和小冯都被列进了候选人名单。

小赵对小冯说:“要是我俩都能去该多好啊。”

小冯说:“但愿如此。”

结果小赵脱颖而出,成为公司那年唯一选派的培训员工。

小冯很失落,他非常想获得这次培训的机会,于是找老板,请求也参加这次培训。

老板看了小冯一会儿,冷笑着说:“你太忙了,就免了吧。”

小冯急忙说:“我手头上的项目,我会尽快完成的。”

老板沉下脸来说:“那家小公司怎么办,谁给管理财务。”

小冯立即愣住了,他一时搞不明白老板怎么知道他兼职的事。

他本能地辩解说:“我兼职是有原因的,这并没有影响我在公司的工作……”

老板打断小冯的话说:“好了,你忙你的去吧,我还有事。”

接着冲小冯摆摆手,小冯只好灰溜溜地离开。

“你太忙了”——小冯没想到这句话会成为阻止他培训的理由。

可老板怎么知道他兼职的事情呢,这件事那家小公司是绝对保密的,他也只告诉过小赵一个人。

小冯越想越心酸,他没想到知己会出卖自己!

同事之间过于亲密,不但会像刺猬那样刺痛对方,还容易互相掌握对方的“隐私”,影响各自在公司里的发展。

没有什么会比竞争与晋升更能考验友谊的了。

一名拥有过人资历,同时严守公司潜规则的员工仍然会轻易地与晋升机会擦肩而过,这一切只源于他所谓的朋友背后的几句坏话。

每天和你在一起时间最长的人是谁?

不是你的亲人,也不是你的朋友,而是公司里的同事。

他和你在办公室面对面、肩并肩,同劳动、同吃喝、同娱乐,办公室里的距离如何把握,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

同事关系好,本是好事。

大家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团结互助当然是好的,但是切记:同事之间拒绝过于亲密。

同事就是同事,不是朋友,交朋友,除了志趣相投外,忠诚的品格是最重要的,一旦你选择了我,我选择了你,彼此信任、忠实于友谊是双方的责任。

同事就不同了,一般来说,如果不是自己创的业,也不想砸自己的饭碗,那么,你是不可能选择同事的,除非你在人事部门工作,所以,你不能对同事有过高的期望值,否则容易惹麻烦,容易被误解。

适当的距离能让你跟他看起来更美。

美国精神分析医师布列克曾对同事间的交往作过一个精彩的比喻:两只刺猬在寒冷的季节互相接近以便取得温暖,可是过于接近彼此会刺痛对方,离得太远又无法达到取暖的目的,因此它们总是保持着若即若离的距离,既不会刺痛对方,又可以相互取暖。

这种刺猬式交往形象地说明了同事之间应该保持着若即若离的距离,不要过于亲密。

这一著名的“刺猬理论”成为职场很多人交往的准则,但是在很多时候人们却逐渐地忘记或者忽略这一准则,直到有一天吃了亏,后悔莫及了才想起来。

同事之间应该“君子之交淡如水”,泛泛而交而不是真情投入,做一般朋友而不是知己。

当他情绪低落的时候,你给予安慰;当他生病的时候,你端上一杯热水,并真诚地问候;当他有困难的时候,你要力所能及地给予帮助,但不可把你的心扉完全向同事敞开,将自己的隐私向对方倾诉。

这样,你就不会被对方刺痛了。

职场中,人与人的关系仿佛永远难以琢磨。

很多人在工作能力上无人企及,可人际关系却是他们的“软肋”。

如果你也是他们中的一员,那就一定要好好领会同事交往的适当的距离。

同事之间走得太近,对于老板来说也是非常不想看到的现象。

有的员工喜欢结交朋友,或者具有吸引力,身边总是团结着几个同事。

如果在单位里表现得过于亲密,就会被老板察觉,并引起老板的敌视。

这样做,一是有拉帮结派的嫌疑。

在老板眼里,员工应该彼此保持独立,这样他最容易管理。

如果你身边密切团结着几个同事,这是老板最忌讳的。

即使你没有拉帮结派的意思,老板也认为你在拉帮结派,有跟他对抗的企图。

一旦老板对你有了这种看法,就会压制你,甚至将你打入冷宫,削弱你的影响力。

二是有集体离开公司的嫌疑。

几个同事一起跳槽,或者合伙开公司,让原来部门工作顿时陷入半停顿状态,是老板最不希望发生的。

你与身边的同事过于亲密,敏感的老板就会猜疑你们是不是要一起跳槽,或者合伙开公司。

虽然你们根本不曾谈论过这些问题,但多疑的老板一旦相信自己的判断,就会防患于未然,提前采取措施。

老板最常用的方法是把你调离,重新换一个部门,或者调到分公司去,甚至为了公司大局的稳定,不惜忍痛割爱,炒你的鱿鱼。

同事之间,最好保持一定的距离。

即使再好,也不要太近。

而对于下面这些同事最好选择远离,更不可深交。

1搬弄是非的“饶舌者”不宜深交

一般来说,爱道人是非者,必为是非人。

这种人喜欢整天挖空心思探寻他人的隐私,抱怨这个同事不好、那个上司有外遇等。

长舌者可能会挑拨你和同事间的交情,当你和同事真的发生不愉快时,他却隔岸观火、看热闹,甚至拍手称快。

也可能怂恿你和上司争吵。

他让你去说上司的坏话,然而他却添油加醋地把这些话传到上司的耳朵里,如果上司没有明察,那你在公司的日子就难过了。

2唯恐天下不乱者不宜深交

有些人过分活跃,爱传播小道消息,制造紧张气氛。

“公司要裁员”、“某某人得到上司的赏识”、“这个月奖金要发多少”、“公司的债务庞大”等,弄得人心惶惶。

如果有这种人对你说这些话,切记不可相信。

当然也不要当头泼他冷水,只需敷衍:“噢。

是真的吗?”

3顺手牵羊爱占小便宜者不宜深交

有的人喜欢贪小便宜,以为“顺手牵羊不算偷”,就随手拿走公司的财物,这些东西虽然值不了几个钱,但上司绝不会姑息养奸。

爱占小便宜还包括利用公司上班的时间、公司的资源做私事或兼差,总认为公司给的薪水太少,不利用公司的资源捞些外快,心里就不舒服。

这种爱占小便宜的人看起来问题不严重,但公司一旦有较严重的事件发生,上司就可能怀疑到这种人头上。

4被上司列入黑名单者不宜深交

维姬大多情况下都在说公司好话,她看上去非常喜欢自己的工作,并且确实是一名出色员工。

然而,她最好的朋友却并非如此。

萨利在公司中非常直率,经常发表负面言论。

当公司要进行裁员时,维姬惊奇地发现自己的名字与朋友一同出现在了名单之上。

她未曾意识到的一点是——公司正在利用裁员驱逐对于自身不利的一部分人:由于萨利是公司的首要驱逐对象,公司认为既然维姬与萨利如此要好,那么她必然也是同一类人,因此,维姬同样被视为公司的不利因素,而公司对于她的态度同时也趋向负面一端。

其实,维姬是不应该被开除的。

无论公平与否,公司往往就是通过这样一种标准衡量员工的。

这就意味着,你不但需要远离公司反感的行为,同时还要远离公司反感的人。

如果公司见到你与那些散播负面言论的人混在一处,他们便会认为你与对方持有一致意见。

其实,你极可能是在制止谣言传播,但是只要你在听那些谣言传播者讲话,就会被视为同类。

倘若你的一位朋友与重要上司不和,你同样会被牵连其中。

这便是他们处世做人的一贯方式。

综合本节前面的内容可以看出,与同事深交是非常不合适的。

同事之间的深交不仅会影响到你的晋升,即使当你晋升之后,也会被迫脱离原有的工作伙伴及同事,更加令人感到难过的是,部分人会因为职位变动而“横尸”职场。

那么,认真思考一下,你究竟是选择原有的个人社交圈,还是选择更多的薪金、更好的职位,为自己及家人创造更为美好的生活?

25表里不一是司空见惯的一种现象

小e与小t差不多是同时进这个单位的,但他们并不怎么来往。

大概是两人性格相差太大了。

小e特别开朗,每个同事和小e关系都很好,而小t比较内向,每天都看他皱着眉头,不知道在烦什么事情。

因为小e的工作表现和平时的为人处世,领导准备提升小e,正好他们办公室主任要退下来,领导找他谈话,让小e接这个位子。

也不知道这次谈话内容怎么被小t知道了,他就开始冷嘲热讽,意思是:小e是个圆滑的人,很会拍马屁。

他也不顾忌什么,这种话就当着所有同事面前说了,让小e特别尴尬。

小e也不和他一般见识,就等着“任命状”批下来。

“任命状”如期批了下来,但他们单位有这样一种规定,就是还要等一段时间,征求大家的意见,才能正式走马上任。

这虽然是走走形式,但既然是规定也不得不遵守。

但过了一个星期,上级领导来找小e谈话了,很严肃的样子。

他说单位收到了匿名信,说小e生活作风有问题,还煞有介事地写道“某年某月某日有某个女人进了他的家”。

看了这样的罪状,小e差点吐血,这一老掉牙的招数现在居然还在使用,大概是觉得小e爱人在外地工作,小e就会有被怀疑的理由,信的署名是“一个打抱不平的同事”。

小e第一个怀疑的人就是小t,因为平时嫉妒排挤抢功总少不了他的份,而他在一开始的表现也实在让小e怀疑。

幸好领导对小e特别了解,也对这种匿名告状的形式不屑一顾,最后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小e还是如愿升上了办公室主任的职务。

在小e升职之后没几天,小t主动提出了辞呈,这样小e就更确信是他了,虽然小e对小t不算太了解,但从这段时间他的表现,已经猜出大概了。

小t的匿名信并没有影响小e升迁,但从这件事使他确实领略到了“暗箭”的厉害。

“职场如战场”是很多人心知肚明的“真理”,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正因为人心难测,看似风平浪静的外表下也许正暗藏着杀机。

稍不注意,哪怕是一颗小小的“流弹”也会把你炸得粉身碎骨。

常言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话是这么说,但是却还是很多人躺倒在同事放出的“暗箭”上。

对于那些我们看得见的敌人,我们可以防患于未然;可是对于那些职场里涌动的暗流,我们却毫无准备。

如果你没有一颗时刻警惕的心,迟早会在这上面摔一跤。

有的人不一定非跟你过下去,但却有意无意地排挤你,你的努力工作被认为是表现欲强,你对同事的关心被认为是虚情假意,同时还会在不经意间散布一些小道消息来攻击你。

在这种“暗箭”之下,你的工作情绪自然会受到影响,怎么应对他们就成了当务之急。

办公室里的明争暗斗,比真实的江湖更加激烈残酷,正所谓“人在江湖漂,哪能不挨刀”。

虽然在这里不见刀光剑影,却自有人频频中招。

在这些伤人不见血的“武器”中,最可怕的还是“暗箭”。

你身边那些天天对你微笑的同事是否和善、友好?

那你是否又自认为十分了解对方了?

如果你太自信自己的判断,那么你可能正处于危险的境地中。

可能到了被炒鱿鱼时,还不知道是谁在你的上司和老板面前打了你的小报告。

一家金融机构的职员陈某道出了自己在职场中所遭遇的“暗箭”伤身事件。

“对于我们做市场的人员来说,客户资源是最重要的,薪资待遇都与客户发展情况直接挂钩。

我们的办公室是那种开放式的,来往电话声音稍大一些,就会被同事听得清清楚楚。

原以为大家公平竞争,会相安无事,所以我毫无防范意识。

直到有一天,当我费尽周折终于锁定了一个大客户,准备跟他签订合约之时,对方竟惊讶地问我,合约不是已经签完了吗。

我顿时警觉,马上意识到可能发生的问题,但为了维护公司的形象,我也只含糊应对,点头称是。

我很快就查到了背后捣鬼的家伙,这一箭之仇让我痛心万分,绝不能哑巴吃黄连,便宜了他。

虽然他对我处处提防,可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很快就抢走了他好几个客户。”

他的这种做法虽然解了心中的怨恨,但是结果又如何呢?

他说:“本来以为报复了他,心里会很爽。

可这‘以牙还牙’之后,我居然患上了心理疾病。

因为老担心他会在背后给我捅刀子,我干什么都只能偷偷摸摸,给客户打电话只能拿着手机到没人的地方偷着打,一听说客户要发传真,就守着传真机不敢走开。

我这心里真是越来越窝得慌。”

一方面我们要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但是另一方面却是“千防万防,小人难防”。

遭遇了同事背后的“暗箭”后,我们究竟应当如何处理呢?

职场专家给我们开出了四剂良方:

第一剂:调整心态,坦然面对

我们所处的职场也是一个浓缩的社会,成员总难免良莠不齐,形形色色的人都可能出现。

作为一个成熟的职业人,不仅要作好与“好人”打交道的准备,更要学会如何与“恶人”和平共处。

有时候我们是会看到一些阳光背后的东西,这些会对我们的心理带来很大的冲击,但我们既不能因此就一味地害怕退缩,也不能就此打破了和平的环境。

“谣言止于智者”,“清者自清,廉者自廉”,苟且偷盗或投机取巧之人也只会得一时之逞,终不会长久。

在职场中要炼就一副金刚不坏之身,学会调整心态,坦然面对,或向家人倾诉,或进行自我放松,即时化解心中的郁闷。

第二剂:随机应变,迅速将问题化为无形

我们作为公司的一分子,自身的利益总是会与公司的发展休戚相关,在我们处理矛盾问题时,一定要有一种全局观念。

上面所提到的陈某在处理大客户被同事抢走的事件中,其实他开始做得还是很好的。

当他与客户联络时突然发现问题,他立即采取了冷静对待、消除误会的策略,没在客户面前暴露公司内部的矛盾。

不然,让我们预想一下后果,很可能是不仅抢不回客户,还会使公司名誉扫地,破坏双方的长期合作,并招致领导的批评和责难。

所以,当我们不幸遭遇这样的暗枪暗箭时,切不可意气用事,而要随机应变,尽可能地迅速将问题化为无形。

第三剂:练就职场防身术

遇事总能逢凶化吉,逆境中也能平步青云的职场高手,往往都有一套巧妙的防身术。

要想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发展壮大,首先要学会保护自己。

“吃一堑,长一智”,当我们遇到这样的坎坷时,千万不要只认为这是上天不公,而自认倒霉,或许这正是帮助我们练就一身职场防身术的大好机会!但也要切记,绝不可因为防卫过当而破坏了团队合作,更不能无端猜疑,而招致群起而攻之的境地,从而使自己孤立无援。

第四剂:以宽容和爱治愈人

我们每个工作日除了晚上睡觉,大部分时间都要在办公场所度过,谁都需要一个愉快平和的办公环境。

所以即使你被别人伤害了,也不可剑拔弩张,睚眦必报,尤其是我们中国人最在意面子了,一旦撕破几乎就不再可能复原。

这时候我们需要一种换位思考:即使是“恶人”也会有恻隐之心。

当他们对你采用了某些不正当的手段时,常常也对你的反应做出预测。

如果你不但不像他们想象的那样暴跳如雷或以牙还牙,而是宽容了他们的所作所为,以德报怨,用关爱来原谅他们的过错。

那么,对方也一定会对你示好。

职场上毕竟罪魁祸首都是利益惹的祸,真正的大奸大恶之人其实是极少的。

宽容不仅是一种美德,还是一种智慧,以宽容和爱治愈人绝对是一剂灵丹妙药。

26改变自身态度,变竞争者为合作者

小q在一家房地产公司上班,工作出色、业绩显著,获得了很多大客户,但是她在公司里最大的困扰就是同事关系相处得并不融洽,有一个叫lei的同事总是有意和她过不去,不停地找她的麻烦。

只要小q的工作出现一点差错,她就会到处大肆渲染;只要小q的工作做好了,她又对小q冷嘲热讽。

小q觉得自己遇到这么一个讨厌的同事,真是倒霉透了。

更令小q生气的问题是在工作中,只要她谈成一个客户,lei就会对上司说这个客户是她先认识的,还反口诬陷小q在暗中抢她的客户。

两个人就这么明争暗斗,这使小q窝了一肚子的火。

要想在办公室里生存,要想在职场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赢得最后的胜利,靠的是你的能力和智慧,靠的是你对进退分寸的拿捏和把握,靠的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谋略。

你需要知道,职场上没有永久的敌人和朋友,这里只有竞争者和合作者,你要想混得开,只有和职场里方方面面的人物搞好关系、和平共处,你才能在职场之路上占有一席之地,才能走得远、走得高。

职场里争吵、冷战的现象屡见不鲜。

同事之间常常表面是朋友,暗中都视对方为死敌,于是,小小的办公室里也是硝烟弥漫。

职场就是名利场,小q的苦恼在现代职场上来说非常普遍。

工作上的激烈竞争,职场里每个人期望的目标不一样,加上背景和个性的差异,导致同事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张。

身在职场,令人“崩溃”的压力无处不在。

于是很多人开始感叹,职场中难道只有这种氛围吗?

同事之间难道真的就无法和平共处?

造成我们工作压力的最大根源并不是因为同事之间这种不可化解的矛盾,却是我们可能不太在意同事之间的相处之道。

只要沟通有度,任何同事之间都可以化解那层看似无法化解的矛盾。

也许对于小q的同事lei那样的同事,想要井水不犯河水显然是有一定难度的。

如何维持正常的同事关系、如何保持合适的距离呢?

遇到像lei这样难以相处的同事时,需要做到适可而止,把握好三个度。

即向度、广度和适度。

所谓向度就是同事之间交往的利益所在。

同事之间的交往和沟通的利益所在就是学习如何协同做事的经验、如何协同努力、相互尊重,共同获得工作的成就感。

比如与lei这样的同事合作就需要有宽容大度的气量,提升自己的修养,视角不能过于狭窄,否则不仅同事之间关系不和,而且相互之间限制对方的发展,无疑是伤人害己,自寻烦恼。

另外,在同事之间沟通合作时要全面和辩证地看待问题,多发现和学习对方的优点,不做过激的行为,减少同事间的摩擦,不因为同事关系影响到工作的开展。

只有搞好关系、和平共处才能皆大欢喜,取得各自的利益。

韩清是一所大学中文系的才女,从学校里一直担任记者团的职位,在各类报刊上也发表了不少的文章,在毕业的前一年还担任了校刊的主要负责人。

在大学毕业后她进入一家it公司担任网站编辑,老板很欣赏她的才气和文雅的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