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薪酬中透露出的猫腻

办公室潜规则 李浩铭 9685 字 2022-08-31

倘若他们看不到你的努力,这一切则根本毫无任何意义可言。

如果你不清楚该为自己申请多大涨幅的加薪要求,就一般情况而言,10是公司尚可以接受的。

如若你的需求高于此标准,就请摆出书面证据证明自己的价值,再通过实实在在的相应销售业绩来为自己撑腰。

5不要频频提出加薪

切记一年只可以提出一次加薪申请。

对!你没有听错,一年一次!如果你今年不具备加薪的牢靠证据,那最好立即开始为自己构筑次年加薪的坚实后盾。

要确保这段时间你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价值,不能够让他们将你裁掉。

58只有自己才更关心自身的利益

小p是一家金融公司的职员,为人处世一向沉默,与世无争,只要是领导交给自己去办的事情,就不假思索地答应下来。

他认为,只要安分守己地工作,即使没得到升迁,也不会因为惹恼上司而被开除。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经理似乎从开始就对小p特别有好感,不论开大小会议都带着小p,等到小p业务稍稍熟悉,就开始让小p接手做业务。

小p得到了经理的如此厚恩,做事就更加勤奋,更加任劳任怨。

有一天,经理把小p叫到办公室,告诉他说公司要辞退一个员工,自己不好意思去说,因为小p和这位同事熟悉,所以希望小p能够去和他说。

小p二话没说,向经理打个包票,然后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还有一次,经理说他被另外一个部门经理气得头疼,自己不想再见到那个经理,下午的一个会议就让小p代为参加。

小p心里十分高兴,认为经理很看得起自己。

在参加会议之前,经理在小p面前动情地痛斥了那个经理如何地卑鄙无耻,如何欺负自己。

让小p听在耳里,记在心里,开会的时候就处处找那个经理的不是。

但是,尽管小p对经理如此信任和支持,经理却并没有因此而对小p有多少的特殊照顾,小p在他眼里甚至没有任何的地位可言。

过了一段时间,公司突然决定要裁减一部分人员,小p本想着自己业绩不错,又和经理有深厚的关系,只要老老实实工作,肯定没事。

但是,经理却突然直接找到小p,给了他两个选择:一个是他可以做满这个月并得到当月工资作为赔偿,但是要算公司主动辞退他,并记入档案;另一个是自己主动辞职,但没有赔偿金,最多只发给他这个月已经上班的十天工资算做补偿。

小p几近崩溃,他竟然想不到这就是自己在公司最终的结果。

他隐隐约约猜测出了经理的意图,于是十分不甘心,决定为自己抗争一次。

这时,他开始把自己书柜中尘封已久的《劳动法》和公司签订的劳动合同统统拿过来,彻夜进行了仔细而深入的研究,努力找出对自己有利的政策条文,然后又把自己应该得到的利益哪怕是丁丁点点,也给列出来准备向经理索取。

但是,他没有找经理,而是直接找到了总经理。

在总经理办公室里,小p拿着有关文件,一改往日那种畏首畏尾的谦恭,沉静地说:“总经理,根据《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根据劳动者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每满一年给予劳动者本人一个月工资收入的经济补偿。

而在本单位的合同上又分明在这条之后加上了‘工作年限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

如此一来,如果公司要辞退我,那么我工作的前三年应该每年各有一个月的工资作为我的赔偿补偿,而后面的时间虽然未满一年,也应该按照一年计算再补偿我一个月的工资。

所以公司至少应该赔偿我四个月的工资。

另外,还有……”

也许是因为小p的说辞有根有据,又是直接告到总经理面前,所以经理没过多久就屈服了,同意赔偿小p四个月工资的要求。

可是没过多久,小p就发现自己其实应该获得更多的补偿。

抱着“反正也到了‘走人’的时刻,你无情我也无义,该是自己的一样也不能少”的念头,小p再一次坐在了总经理的办公室里。

他平静地对总经理说“我和公司签订的合同是到明年九月份才到期的,现在公司要辞退我,就应当提前一个月通知我。

如果没有提前通知,又希望我马上就走,那么还应当再赔偿我这一个月的工资。

否则,我就到有关部门为自己讨个说法。

如果这个事情闹了出去,我想谁都会料到对公司的后果是什么,相信我们谁也不想看到,是吧。”

小p说完之后,静静地等着总经理的答复。

但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总经理却突然大笑起来:“我本来没有打算要辞退你,只是你们经理一再说你工作能力不强,不能为公司创造任何价值。

但是,看到你如此坚持自己的利益,我觉得就凭你这一点别人所没有的勇气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我相信你今后一定会作出很大成绩来的,所以,我决定不再辞退你。

况且,你对法律还有些了解,我还真不想把事情闹大……”

争取自我的利益不仅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

上述实例中,小p因为为领导的付出成了领导心中的定时炸弹,就是因为没有在领导与自己之间定好位,从而让自己成了一个潜在的“小人”,这是十分可悲的。

另外,他在谈判中还运用了另一种更聪明的手段,那就是为对方设置利益牌,诱导对方进入这个利益圈子里边,让领导自己权衡到利益的轻重,从而作出有利于自己的决策。

在职场上,只有自己才能为自己的利益考虑,一味地屈从,势必会造成软弱可欺的样子,从而让有存心不良之人有机可乘。

在企业中,老板要依赖员工,却也要管理员工;员工要依靠老板,却也要协助老板。

所以说,老板和员工相辅相成的关系势必就注定了双方之间的博弈关系。

跟老板开口,就是对这种博弈关系善加利用的艺术。

59冷眼旁观年终奖背后隐藏的秘密

ib日本总部曾发生过一个著名的“东京事件”,起因是ib东京公司高层决定秘密重奖几位工作出色的骨干分子。

这件事本来是机密,在美国ib本部也是一种例行的激励手段,但让管理层意想不到的是,领奖的几个人刚走不久,一些没有得到奖励的人就跑来要求辞职。

他们这么做倒不是出于闹情绪,原因很简单——别人被重奖,而自己没有得到奖励,证明自己工作成绩不突出,得不到领导认可,继续“混”下去没劲,还不如自己知趣点,主动申请走人,免得日后被老板裁掉。

令管理层更想不到的是,等这些人刚走,那些受到奖励的人又跑来要求辞职,原因更简单——由于自己被老板重奖的原因,害得同事们丢了饭碗;而同事因此辞职又害得公司工作陷入了被动。

所以自己是既对不起同事也对不起公司,只好坚决辞职,以谢同事和公司。

这件陈年往事今日是很难发生了,但是从这件事情上足以可见,年终奖的威力有多大。

岁末将至,勤恳工作了一年,总算到了收获的时候,年终奖自然成为员工们最关心的话题。

有没有年终奖,年终奖的多少,成了判断企业发展兴衰、自身工作能力、人才留走与否的风向标。

对企业老板来说,无疑想给为自己带来最大利润的员工以最大奖励,但又要照顾到其他员工的情绪,要奖励最优秀的员工,还是平均照顾到每个员工,每个老板都有自己的选择,每个员工也都有自己的抱怨。

每到发年终奖的时候,老板们便会有些郁闷。

这个时候要做到耳根清净,恐怕比让公司的业绩翻一番还难。

不发年终奖员工要骂,发了年终奖还是清净不了。

用一些老板自己的话来说,他们成了“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不发钱你骂我可以,但我发了你再骂就没道理了啊。

我不是花钱买罪受吗?”

一家it行业的销售部的经理显得无比冤枉。

他的话也道出了部分企业老板的困惑:我发的年终奖都打了水漂儿吗?

你看出来了吗?

上面就是老板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产生的个性思维,他们从来不会去想这是员工应该得的,他们永远考虑的是:这笔钱究竟值不值。

所以这原本该归为福利范畴的年终奖,到了中国就变了味儿。

就年终奖来说,它的发放有三种形式。

第一,年底双薪制。

只要员工仍然在岗,无论公司的业绩以及其个人的表现如何,都能享受到这种年终福利。

发放规则呈全员一致的,是公开透明的,每个人的基本工资水平决定了其最终能拿到的具体数额。

一般为多发1~2个月的薪水,即每年拿到13个月或14个月的薪水。

但也有些效益较好的企业会发放15~16个月的薪水。

中国的民营企业较少采用这种模式,即使有,一般也只针对企业关键的员工。

这种模式激励意义不大,企业采用这种发放年终奖的方式,更多的是出于关怀的角度。

第二,绩效奖金。

指根据个人年度绩效考核评估结果以及公司的业绩结果来发放的绩效奖金。

大部分公司的绩效考核规则都是公开的,许多都会通过绩效合同,与员工进行事先的明确约定,根据年终业绩的完成情况进行打分,不同的分值对应不同的绩效奖金系数。

企业常用的绩效考核方式有目标管理法、计分法(kpi)等。

第三,隐性红包。

有些企业可能在双薪之外,再对一些关键岗位的员工给出红包;还有一些企业则没有固定年终奖发放模式,由老板决定给出数量不一的红包。

一般红包的数额都是隐秘的,能否拿到红包、红包数额的多少可能取决于老板对员工的印象、工作成绩、资历等多种因素,具有不确定性。

这种模式可能更多的是在民企采用。

年终奖作为公司对员工的一种物质激励手段似乎成了惯例,但它却不像日常的工资奖金有明确的规定或说法。

年底红包对员工来说,就像一个悬念,尺度全掌握在老板手里。

从年终奖金发放的方式来看,有一次性发放和递延支付发放两种。

递延支付发放是指将员工第一年的奖金只发放一部分,其余的则预留至第二或第三年再一次性发放,采用这种发放模式主要是因为企业考虑到员工的忠诚度问题,规避员工在领取年终奖后跳槽的风险。

员工拿到“红包”的厚度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

1岗位层级

不同层级的员工,拿到年终奖的比例也有差异。

根据针对100余家外资企业的调查显示,在外资企业,岗位级别越高,年终奖越高。

高级经理层的总奖金平均相当干他们22个月的基本工资,而一般的蓝领工人则为他们基本工资的15个月。

2企业类型

日资企业、欧美企业与中国企业发放方式区别很大。

3个人业绩

这是决定年终奖的最关键因素。

在年终绩效考核当中,分量最重的是业绩。

一份好的业绩,可以获得一个好的年终绩效考评,从而获得一个好的年终奖的系数,使“红包”更鼓。

无论什么时候或者哪个企业,业绩优秀的员工一直都是企业发放年终奖的重点对象,适当增加其年终奖。

另外,优秀的业绩可以让企业看到发展的潜力,并且保证职业价值的稳定增长,也可以使“红包”鼓起来。

4上司关系

上司的评价对于年终奖也将产生强大的影响。

与上司保持良好的关系,在年终绩效考核中作出积极评价,增加在上司心目中的分量。

当然,与上司的良好关系并不是阿谀奉承,而是在工作中得到上司对自己的看法、意见的认同等。

另外,适当地表现自己积极的一面,让上司知道自己工作的态度,增加印象分,获得好评。

从以上的多种因素来看,这年终奖还真的难拿,除了视当年的经济大气候等客观因素外,还要受上司的主观因素影响。

因此,很多人拿不到年终奖,也属于正常。

而侥幸遇到好年吃到了年终奖,你也不要高兴得太早,因为这个红包有雷区。

在领取红包前和后,都要注意一些禁区。

很多公司在与员工签订工作合同时,也会把年终奖的内容写入合同,以免日后因为对年终奖产生疑问而不欢而散,而且这些内容可以使日后矛盾的解决有一定的依据可循。

如今,“红包”已经是薪酬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与企业谈薪资时,可以把年终奖也一并列入谈论内容。

领取“红包”后,不要打听其他人年终奖的数目。

根据有关数据显示,70企业对于年终奖采取保密。

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员工在领取年终奖后,对其他员工的年终奖存在好奇,千方百计进行打听。

其实,打听其他人的年终奖没有实际意义,因为年终奖具有个性化的特点,没有可比性,而年终奖的具体数目多少从年终绩效考核中就可略知一二。

年终奖作为鼓励的一种方式,并不是要求与别人相比,而是要求与自己的贡献相比,因为年终奖是个人贡献最直接的表达方式。

60老板只升职不加薪为哪般

莉娜是某建筑装饰材料有限公司的职员。

上周,她领了1800元薪水,依然是普通文员的待遇,而以前行政办主任的月薪是2500元。

莉娜特别郁闷:“为什么升职半年多,老板还不给我加薪水?

如果工作干得不好,那他为什么要给我升职?”

半年前,工作出色的莉娜,由一名普通文员升职为行政办主任。

这对工作仅三年的她来说,是很大的鼓舞。

为此,她经常加班,甚至连周末休息都放弃了。

升职后第一个月,她发现工资未涨,以为是公司内部制度问题,也未在意,依然埋头工作。

半年过去了,薪水依旧。

不知内情的同事,常开玩笑要她请客。

当莉娜说工资未涨时,大家都不相信,“怎么可能?

你工作又没出岔子?”

……莉娜想不通了:“难道是我的工作不合格?

可老板明明在几次员工大会上还表扬我的工作能力强啊。”

到底该怎么办,如果一升职就跟老板就薪水讨价还价,多不好意思。

“搞不好的话,老板还以为我太注重功利,不大气。”

但不说的话,莉娜心里又很不平衡。

她认为自己工作量增加了,担负的责任也大了,应该拿到相应的工作报酬。

许多上班族都有类似苦恼。

同事辞职后,领导让你暂时代理此职,直到招到新人。

这个期间,你干两个人的活,不但工资未涨,新人也迟迟未来。

“不招新人,也应给我涨点工资吧。”

你在心底呐喊,老板也是知道的,但是,你不叫出声,他就装做不知道。

升职是件令人开心的事情,如果少了加薪,这份开心就要大打折扣了。

至于老板不加薪或者避而不谈,升职以后你一定找机会和老板沟通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你要明确不给你加薪的原因,需要时间确认你是否胜任,还是公司预算有限,或者老板就是压榨你,针对不同的原因我们要考虑不同的办法。

比如老板还不确认你是否能胜任,需要考察你一段时间,你就要知道老板会用什么指标考核你,期限是多久,大家有了统一的标准以后,你的努力才有方向,如果是跨国大公司,预算都是一年一做的,比如你在年终升职,可能收入增加需要层层审批,在这种情况下,你需要理解老板的苦衷,也要让老板知道你的辛苦需要物质加以肯定,不要忘记和老板约定一个期限,希望老板在什么时间为自己提升收入。

当然不排除很多私人老板故意压榨你。

有些老板为了鼓励你多干活,会采取画饼充饥的方式来鼓励你,“好好干,干得好,我给你涨工资!”

这种赤裸裸的画饼方式,第一次讲的时候,或许好使,但是面对员工的二次进攻,这时候再继续画饼,意义就不大了,这时候老板往往会使出另外一招:给你安置一个名头,只升职就是不给你加薪。

让你戴着高帽,任劳任怨地多干活。

这时候就要判断升职对你的能力提升或者长期发展是否有帮助,如果有帮助,虽然没有增加收入,还是可以在这个职位做一年半载。

因为一般故意压榨你的公司规模都不大,你想从比较低的级别跳槽到大公司,再做一个高职位的话,机会比较小,所以即使没有增加收入,你也可以做一年半年,感觉自己能力确实有提升,这时候可以再寻找外面的工作机会。

如果你判断这个新职位没有什么含金量,就赶快做好寻找下一份工作的准备吧。

61老板就是这样吃掉了你的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