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李渊与梁俊的途中策

史上第一绝境 蓝火机 2759 字 2022-09-03

因此梁俊才会在路上给他说那么多。

毕竟自己的身份瞒得了一时,瞒不了一世。

梁俊知道,自己早晚有回长安收拾东宫那烂摊子事的时候,到那时,自己必然要公开身份。

因此,他才打算先让李渊怀疑,等到合适的时候再告诉他真相。

可,这个合适的时候并不是现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我也是如此。”

见梁俊并不打算告诉自己实话,李渊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也不愿意刨根问底,道:“我们刚见面的时候,你曾经问过我与建成,对于太子在雍州施行新政的看法,当时我简单的说了一些。这些天又听你说了那么多,我也一直在想雍州的事。”

“怎么,您又想到了什么?”

一听李渊提到了雍州新政,梁俊的表情不再像刚刚那般轻松,反而有些严肃。

雍州改制一直是他的心病。

之所以一听到诸葛亮在丘山,梁俊就马不停蹄地赶过来。

就是想找诸葛亮还有那位夫子问一问,他们对于自己改制的看法。

如今李渊主动提出自己对于雍州改制有了新的想法,梁俊倒还真想听一听。

李渊注意到了梁俊的表情变化,对于心中所想又坚定了一分。

面上却没有露出丝毫破绽,笑道:“太子在雍州施行的改制,之所以到了如今的地步,我觉得最大的原因只有一个。”

说到这,李渊故意顿了顿,仔细的观察着梁俊的表情变化。

在梁俊的注视中,李渊沉声道:“太子沉不住气。”

“沉不住气?”

梁俊皱了皱眉,他没有想到李渊想了那么多天,居然给自己这样一个定论。

李渊点了点头道:“没错,太子沉不住气。所谓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太子只做到了后半句,因此才会有今日的雍州改制的失败。”

梁俊嘴里琢磨着李渊说的这番话,不由的点了点头道:“您详细的说一说。”

李渊摇头苦笑,道:“殷公子曾给我说过,站在你们那个时代看华夏历史,历朝历代之中,唯有我大唐从起兵到建立帝业,所用的时间是最短的。”

梁俊点了点头:“没错,李唐只用了七年,就奠定了帝业,不管从哪方面来说,都是历朝历代开国君主无法相比的。”

这是王阳明之前和梁俊讲课的时候谈到的。

自打王阳明等人归附了东宫,梁俊就让他们填充了东宫的官位。

王阳明乃是太子少师,主要给梁俊讲史。

因为梁羽的存在,梁俊对李唐的事十分的感兴趣。

虽然回想起前世,很多时候想到的都是伤心事,但一提到建国最快,李渊心里还是有些自豪的。

“那么殷公子,有没有想过,我李唐为何能在七年平定天下么?”

眼见得李渊的脸上没有了伤心,却而代之的是一丝小得意,梁俊打趣道:“还不是因为你生了俩好儿子。”

李渊的面色一僵,轻轻咳嗽一声道:“这,这只是一方面,只是一方面。”

“哦,那另外一方面呢?”

梁俊见他没了得意,也不愿意老揭开人家的伤疤,笑道:“您接着说,我这人您也知道,就是有时候嘴欠。”

李渊清了清嗓子,正色道:“我现在回想起来,其实就在于三个方面。”

说着伸出手指头来道:“第一,也是最关键的,沉得住气。上一世,我李唐起兵,不早不晚。早了,大隋的江山气数未尽,那时我李家手中不过精兵三万,一旦反隋,必然会成为众矢之的,被天下人共击之。”

梁俊跟着点头,回想起王阳明给自己说的话,道:“晚了,那就黄花菜都凉了。”

李渊虽然不知道黄花菜是什么玩意,却也能够明白梁俊的意思。

“没错,当时世民虽然一直劝我早日起兵,但我却一直按兵不动。后世史书必然会说我犹豫不决,李家起兵乃是因为世民的劝进之功。”

梁俊笑道:“确实如此。”

当初王阳明也是给自己这样说的。

在后世史书之中,李唐起兵的功劳全都按在了李世民的身上。

李渊长叹一声道:“世民虽然聪明过人,但当时年轻气盛,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就像是当今的太子一般。只想着起兵之后逐鹿中原,未曾想过一旦失败会是什么后果。我一直等待着时机,从现在来看,当时起兵正是不早不晚,恰到好处。”

顿了顿,李渊看着梁俊语重心长的道:“年轻有年轻的好处,老了有好了的好处。有些事,必须得是年轻人去做,但什么时候去做,却要听一听我们这些老不死的意见。太子的雍州新政,吃亏就吃亏在了太沉不住气了。”

梁俊仔细的想了想,觉得李渊说的很有道理。

现在回想起来,自己从雍州到长安,做的很多事确实有些着急。

所谓欲速则不达,便是这个道理。

李渊又道:“而太子身边又全都是年轻人,没有老臣辅佐,难免会心焦气躁。这是太子在雍州改制上犯的最大的错误。”

“而楚秋九就与太子不同,确切的说完全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