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页

梦溪诡谈 野狼獾 1573 字 5个月前

这下吓住徐冲,他倒是见过所谓的诸葛连弩,虽可连射,但是也许左手持弩右手压杆才行,然而眼前这把弩却不须压杆,也没见上弦,射出时弩臂也不动。只是速度远不如一般的弓弩。

“什么花招?我可不惧!”

嘴上这么说,脚下后退却极快。喻景抬手要再射时,徐冲已经无路可退,因为背后就是那一人多高的毛毡气囊了。这白色气囊上已然可以看出上面有眼鼻口耳。只是还未充满气,还很软榻,却显得格外扭曲狰狞,嘴半张着,露出里面一团火焰。

徐冲只能背靠着那软绵绵东西慢慢挪,双眼紧盯喻景的手指,只等箭矢飞出再急闪,已然十分被动。然而喻景却没有射出这一箭,似乎也有些忌惮。徐冲猛然醒悟,他是在担心自己背后的假人头,怕射中这个东西。如此,他反而更大胆些左右横跳,让喻景不好瞄准。喻景慢慢后退突然蹲下。徐冲不知何故只减慢脚下步伐观看,然而喻景腾出一只手抓住地上一根绳子猛一拉。谁知道从那假人头的嘴里,猛然喷出一股火焰。徐冲背后没有长眼睛,被火苗正撩到屁股。他总算机智,赶紧就第一滚,把屁股上火扑灭,然而身后那个苍白的人头已经从七星台下面冒了出来,开始徐徐向空中飞去。

徐冲脑筋一转,抡刀向这个假人头砍,然而这个东西不光表面极韧,还很软。一刀劈下去如同劈到棉花上。只在表面留下一道痕迹,没有砍破。他转而用刀尖去刺。喻景岂能容他破坏这个气囊,他捡起了脚边丈余长的钢叉向徐冲刺过来。徐冲眼角余光一直留心喻景,见那边有变,来不及刺出那刀赶紧躲。他很清楚只要自己靠近这个假人头,喻景无论有什么手段,都要投鼠忌器。

果然,喻景那柄长钢叉没敢用尽全力戳过来,见徐冲闪也就横里一扫用刀架住钢叉。喻景钢叉便向后,徐冲又窜到那人头前面。喻景再挺钢叉又不敢全力一击。然而徐冲转身想要给那张丑恶的假脸一刀,却也不行,双方僵持中,徐冲身后这人头便徐徐飘起。

七星台外,玉清照应宫前禁军正待回城,也看到七星台上有微微橘色光芒,一群人慢慢过来。就看到一张扭曲可怖的人脸从地下升起。这人头正歪嘴嬉笑,瞪大眼睛看着他们。众人吓的一起向后退。然而刚退几步,刚才熄灭的篝火再次燃起。这次点燃了藏在其中烟花。无数道五彩光芒直冲天际,将附近还未散去的所有人的目光吸引过来。

徐冲在台下,也被外面尖叫着飞升的烟花惊到,一时抬头看,那边喻景瞅到机会,挺钢叉猛刺过来,这次他不再有所顾忌,因为那人头已经离地,而他刺向的地方也是徐冲的脚,不会伤到那人头。

徐冲还抬头看天上烟花,不知道身后屏障已失,只以为对手又是留着余地的试探性一击,之反手用单刀拨挡,却不料对手全力而来。那喻景膂力竟然不小,徐冲单刀竟无法崩开钢叉,钢叉猛刺进了他的脚。他痛彻心扉,大喊一声。奋力掷出手上单刀。这一手孤注一掷,是他战场上逆转局面的杀手锏,曾经击杀过城头上西夏首领。喻景果然想躲没躲开这狠准一刀,单刀直入他胸口,然而却“咣当!”一声弹开。

喻景中刀时,徐冲双手抓住钢叉将它拔出,然后冲到近前想与喻景徒手近战。然后脚下疼痛耽误了他发力,只抓到喻景衣襟被他挣脱。一件大氅落下,露出里面一身重甲,胸口护心镜上清晰可见一道凹痕。徐冲突然想明白一件事,沈括在塔下所见的牛头,应该就是他假扮的,看来他没有用戏台上纸糊的假盔甲和木头钢叉,全是真的,唯独那王则的人头是假的。只是沈括说见到牛头有一丈挂零,喻景却没那么高,另外还有一位马面阿婆这里没见到。

这功夫,背后那个摇摇晃晃,嬉皮笑脸的人头,已然慢慢腾空而起,只是还牵着一根绳子,无法顺风飘走,就停在这个七星台上空。

四周人群,原本全都盯着天上烟花,以为是今天祭祀法会结束的一个余兴节目。不料烟火刚停,就看到什么东西腾空而起——那是一张丑恶将死,苍白惨笑的脸,它渐渐升到空中俯瞰众生,口中还喊着一团烈焰。

为了让更多人看到这样恐怖的场面,这颗人头并没有后脑勺,而是前后都是一样诡异的两张人脸。它的嘴中冒着火焰,双目空洞无神却睥睨四下。

弥勒教曾经想用那条龙,藏在高空来牵动眼皮,让这张脸更加生动,实在是想多了。没有过多的生气,对于这张恐怖呆板的鬼脸,实在是一桩意外之喜,因为这张人脸现在这种无精打采,微微带着嘲讽的样子,更像是地狱里冒出来,全不受感情和人性羁绊的邪神模样。

不论是四周人群还是城头上士兵,全都如同中邪般大呼小叫起来。最近这一个月的所有所有靠道听途说所积攒的恐惧,全都在这一刻,被这颗微微发光的,呆头呆脑的人头激发出来。此刻已经不需要任何街头小报的捕风捉影,每一个最近琢磨过那十句恐怖童谣的人,都很容易的附会到第九句:复则王瞾耀天空这句上了。现在它从地狱复生,就在所有人面前晃来晃去,显得那样的肿胀、浮夸、轻飘、呆滞和不恭。它正等满怀着仇恨和烈焰,等待着向皇宫飞去。

第83章 大头鬼

二月二十四日 子时

人头还漂浮在空中,等待着西风将吹过汴梁城。

关于王则作乱时自称是武则天转世这件事,其实并没什么人真信,只不过凑巧王则名字里有一个则字,而且男女还有别。民间说故事编造者也颇识抬举,王则作为一个曾经作乱,此时已然伏法的贼子,再编排他的故事只怕惹来官府查禁,所以一般人都会回避。但是关于武则天当年生造的这个“瞾”字,却高频率出现在茶余饭后,最耸动、最撩人的谈资里。

瞾的一个解释就是日月当空。这大概也是武则天造这个字的最初用意。日为阳月为阴,谁说它们只能交替出现而不能同时临天?就如同谁能说,只有男人可以坐在龙椅上。

现在这个微微发光的古怪人头在空中,已经是一个远比那一轮下弦月要更大更亮的存在,这当然取决于它距离附近的人更近。

虽然这样微微泛光的东西如何能与太阳相较,但是却足够引发百姓联想和盲信。这一月来的谶语应验,其实也多有些牵强,然而恐惧大致来自于人类无法自控的联想,这个场面已然足够触发连锁想象。

它就是一轮子夜中天的冷日,就从傩师刚刚起舞降魔的地方升起,满足了第九句谶语的所有条件,并且带有强烈的挑衅意味——朝廷想在哪里掐灭它,它就在哪里升起。一旦它趁着今夜的东风,慢慢飘过整个边梁城上,于是第十句谶语,也就是大宋国祚将尽的预言,也将自然而然地完成。一旦恐惧的谣言开始自发传播,就会如同瘟疫般迅速传遍天下,那些躲在暗处,无时无刻不在窥视国朝的敌人,就会真的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而来。

沈括赶到城下时,看到了这一幕。他看到了城上禁军正丢弃兵器从上面奔逃下来。他曾经也在心中怀疑过童谣和谶语的无形威力,评估其上限到底在哪里?

或许朝廷只是过度担忧,谶语的威胁并不如那些有型的威胁,比如辽国的铁林军或者西夏的铁鹞子那样强大?现在他见识到了人心的溃败。就如同战场上真正的失败,只能来自于人心的溃败。这一刻,他认识到了这种无形的,来自内心的恐惧,是如何压垮人心的。

他跟着逃跑的人群进城,一眼看前面抱着一捆衣服,正不知所措的小道士黄裳。黄裳正要逆着人群出城,被沈括一把揪住抓到没人处。

“师叔,是你?”黄裳这才看清是沈括,眼神也不是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