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页

梦溪诡谈 野狼獾 1684 字 5个月前

沈括又多观看了一会儿,直到阳光刺痛双眼才回屋接着睡觉,作为最早的一批观测者,他并没有杨维德或者怀良那样的政治敏感,他觉得无非是奇异天象,作为天文爱好者,能看到这样的客星,算是一件幸事。星空中并不是所有星宿都有名可查,有迹可循。它们发出奇异的光芒,说明它们在遥远的地方发生过什么剧烈的变化,然而这些变化与大宋的政局并无半文钱关系。

这一天就这么过去了,东京城并未发生什么大变化。虽然谶乱过去了将将三个月,汴梁城里仍然有些杯弓蛇影,但是皇城司的探子们只是探听到一些街头传闻说,有人在子夜后看到了东方有怪异亮光,形容为:几同白日。倒是没有谁将这一现象与“日月同天”联系起来。

杨维德也在这一天,向官家提交了一份《天文急奏》。

将天关星外出现,芒角四出的客星之事上奏。他非常小心的避免了对其亮度的描写,避免牵扯到“日月同天”的关键词。他在奏文种写道:“伏睹客星出现,其星上微有光彩,黄色。谨案《黄帝掌握占》云:客星不犯毕,明盛者,主国有大贤。乞付史馆,容百官称贺。”将任何天文现象解释成吉兆和祥瑞,是他的祖传绝技。

实则,他也悄悄修改了一些内容,比如将强光改成了“微有光彩”,也将色泽改成黄色。这样就避免了官家的联想。另外,在这份奏报中,他也提出了“主国有大贤”的判断,试图埋一个伏笔,这也是他作为司天监少卿的一点小小特权。他预见自己的这个小伏笔会让沈括受益。

自喻景死后,沈括和徐冲的封赏一直没有落实,甚至官家想要召见沈括和徐冲的念头也打消了几次。杨维德老奸巨猾,自然猜到这件事的根源,在于沈括在城头扮演法师的举动,让官家多了一分忌惮。既然这次国运和天命的争夺战以魔法打败魔法的方式圆满收场,那么封赏两个没有道术的凡人,就会让事情变得复杂和棘手起来。官家考虑每件事,永远不是平头百姓那样直截了当,他要权衡各种利弊,推演每一种可能。无论如何,最终他决定食言,假装忘了赏赐。

杨维德想借着客星事件,稍微提醒一下官家,别忘了有功于国朝的大贤还没封赏。他在这里悄悄留了一手,算是给沈括藏了一个机会,给官家留了一个台阶。

五月二十七日 子夜

出乎杨维德的预期,那颗星依旧在东边闪耀,较之前一日更加耀眼。没有人知道,这只是超新星爆炸的威力,逐步来到这里而已。

此后一连数日,这颗古怪的客星没有消退之势,而是越来越耀眼,甚至于在每天日出后,都能清晰看到它就在太阳不远处,直到正午才消失不见。皇城司的探子们,打探到的街谈巷议也有了变化,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讨论这件事,而且各种阴谋论开始甚嚣尘上,不仅仅有人附会弥勒教留下的“日月同天”,更有人在议论“天有二日”了。

官家显然一直准确掌握着市井情报,对他而言情况正在变坏。如果说,弥勒教与谶语配合的各种装神弄鬼还都局限在京城,然而这颗耀眼的星辰,可是天下都看得到。

对于为政者而言,若不去占领舆论场,自有人去占领。所以官家开始积极思考对策,也很容易的走进杨维德悄悄预设的方案里。官家在反复看了杨维德的《天文急奏》后,发现了之前忽视的,主国有大贤容百官称贺字样。

官家也不由得感慨,杨维德确实无心插柳,指了一部好棋,若是做成一次百官同贺的场面,就可以避免通过昭告天下强行表态的尴尬,因为弥勒教平灭后,已经昭告过一次。隔着三个月再次昭告,就显得儿戏和心虚了。若只是庆贺祥瑞,就可以云淡风轻间,将客星解释成吉兆,扭转民间不良的联想。

六月初三 午时

沈括正在杨维德家中,有宫中黄门来传口谕,官家三日后,也就是六月初七,要召百官进宫,再景福宫赐宴,他和徐冲以及平灭弥勒教有功的,也一同在召见之列。

好事终于掉落到了沈括头上,在被官家遗忘了三个月后,终于得到见驾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