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诸葛神侯到底三朝元老,轻易是请不出朝堂的。

偏偏“铁手”自己撞了上来。

要知道“顾惜朝”追杀“戚少商”,傅丞相也是在皇帝那里过了明路、得了圣旨,要“清除叛逆贼匪”的。

“铁手”那事儿,说是讲义气,其实却是“抗旨”。

为叛逆贼匪抗旨者,同罪论处,也不算冤枉了。

当然,“顾惜朝”没指望能用这个罪名弄死“铁手”、更不敢指望能凭这事儿弄死诸葛神侯一脉。

他也并不想要他们死。

拘泥清正者固然可笑,但也确实有其可敬之处。

只要他们能别碍事,“顾惜朝”还是很乐意敬他们一敬的。

只要“铁手”这事,能叫诸葛神侯一脉不碍事、哪怕只是不那么碍事,“顾惜朝”愿意敬着他们。

就是“戚少商”……

如果“戚少商”能念着和晚晴的旧日情分,能因着扛得住那背后阴谋之人的诱导,不予傅丞相碍事……

虽说“顾惜朝”已经不可能与之议和,但哪怕从此多个仇家窥视,“顾惜朝”也不介意将其放归江湖。

以上,于“顾惜朝”而言,都只停留在脑洞阶段。

查证、实施、根据具体实施情况调整……

要达成目的可能还要绕很长一段,也许连最终目的都可能顺势偏移。

现实是现实,脑洞只是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