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甘,为了能留在京城,杨羽不惜在酒楼做账房,每日领着微薄的工钱,一面苦读百家书,学习治世之道,一面也学着那些官员说话,学着逐渐圆滑。

杨青月给他的柳枝难以携带,杨羽便将柳叶摘了下来,一叶叶夹在书中,每次翻书之时看到柳叶,皆忍不住露出一丝笑来。

但是,还未等杨羽赶上第二场科举,一股战火便弥漫了中原。

冬天来临的时候,安禄山拥兵,刀尖直指长安。

这场仗极大,天策府搭了大半进去,众多江湖门派弟子也纷纷为保家卫国上了战场。冬至来临前,年轻的长歌门弟子收拾东西,跟着哥舒翰将军赶赴潼关。

边关苦寒,但不苦文人。大概是普通不识字的兵士总需要有人代写家书,杨羽反而在军营里混的不错,被照顾的吃喝不愁。

偶有闲心抚琴长歌,也有千万人相和,一曲《无衣》响彻山野,被围攻潼关的安禄山之子安庆绪听见,惊艳之余以为绝唱。

杨羽只以为这生活会一直下去,只要他们把守住潼关,郭子仪李光弼二位将军定能收复失地,将被安禄山夺去的疆域抢回来。

但以为永远只是以为。

京城一纸诏令,要求哥舒翰出兵收复陕洛。哥舒翰上书阐明形势,又被杨国忠怀疑,无奈之下只能出兵。

出兵那天,杨羽本也要跟着,身边一个天策府来援的小将却将他按了回去。

“先生是有才学的人,还是莫要打这胜负难料的仗。留着这身才华,待来年重新科举,步入朝堂去帮助更多的人罢。”

后来杨羽又见到了那小将,潼关失陷后,在叛军狱中往外望时,见到有人抬着他的尸身,步履匆匆的走过去。

安庆绪终于处理完手头的事情走过来时,看到身上血迹斑斑伤痕累累的杨羽先是一愣,然后转头斥责左右怎能如此粗鲁的对待杨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