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八章 学堂

因为自己这些人谈论这三篇文章有着纸上谈兵之嫌,而跟着夏侯宇征战了一年的两位学子则更有资格对这三篇短句进行评析。

两人也在先生们鼓励的眼观中根据自己这一年的经历,各自就三首短句解析了一遍。

这个时候蔡琰已经带着女学子们走回了自己的教室。

而这些女学子们对那只在父母耳中听说过的夏侯宇更是好奇,知道面前之人是夏侯宇的妻室,就围着她问个不停,从性格爱好,到外资容貌。

若不是还有着长幼尊卑之别,只怕这些胆大包天的丫头连夏侯宇习惯什么时候上茅厕都要问一下。

在这书院之中,要说对这几篇短句最有感触的还并不是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人,而是从一开始就安静的坐在后面并没有开口说过一句话的戏志才。

在蔡琰带着书简走进来的时候说的话他就听见了,对于夏侯宇的新文章他也很好奇,不过蔡邕抱着书简就进房子了,而他也不好直接去找蔡琰询问,所以只好等到了蔡邕将这三篇短句公之于众后,他才得以欣赏到夏侯宇的新文章。

看之前,戏志才就猜这应该如果不是思家就应该是关于军队里的故事。果然当蔡邕拿出这三篇短句的时候,其中的内容没让他失望。

虽然这并不是如同《阿房宫赋》一样对现阶段的社会形态进行批判和评论,也不如三十六计那样有足够的实际作用,但这三篇短句在文学上都能占有不菲的位置。

而且比起其他教书先生,戏志才可是跟着曹操走南闯北打过不少硬仗的人,也正因为如此在书院中除了学子以外,其他先生对他的态度都很淡漠。

毕竟能进来教书的哪个不是学富五车之人,又哪一个不是在富贵子弟,你一个穷书生,无论引经据典还是写文论句都不及其他人,却也能进书院教书,怎么可能让其他人服气。

当然对于学子们来说,戏志才虽然教授经书的不如其他先生,但是他对时政的精准判断和眼光着让他们大呼过瘾。

对于每个朝廷下来的提案或者州府下达的各类公示,其他先生对于这中间的理解受限于自身家族情况和没有参与过高层对每项下达到地方的公告的研究,所以在做判断和讲解的时候经常出现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

但戏志才不同,他比起其他先生虽然在书籍的阅读量上有缺失,但他可是在之前作为曹操手下二把手三把手进行工作的人物,对于荀彧和曹操的了解也比其他人高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