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三章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汉代税收解析,不喜欢的可以略过)

除了在北地设立大量刍户用以饲养战马之外,朝廷每年秋收还会在关中以及北方诸地征收一定的田刍(秸秆)。其征收税率一般为每倾一石左右。(一倾为一百亩)

这个数量其实并不大,大约每户人家每年只需要向朝廷上缴几大捆秸秆就行了。

总得来说,如今的田税并不高,对一般自耕农来说,负担并不是很大,是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

而真正让农户感到重压的是人头税,在汉朝所有在籍的国民都得缴纳人头税,上至六十岁,下到三岁无一例外。对15岁以上的成年人征收的税叫“算赋”,凡是年龄在15岁以上,60岁以下的成年男女,每人每年要向国家交纳120钱,称为“一算”。对不满十五岁的孩子征收的税叫“口钱”。凡是7岁到14岁的儿童,不论男女,每年每人交纳20钱。

算赋是交给国库的,由大司农负责保管。口钱是皇室的经费,由少府负责保管。

注意,无论是口钱还是算赋,征收的都只是钱币,而不是粮食。但偏偏一般农户家是没有那么多钱币可以缴纳的。

比如说,之前张然家这种,家里堪称家徒四壁,除了秋收能够收一点粟或者菽,家里哪有余钱啊!

怎么办?农户家里根本就没有什么值钱的玩意儿,唯一拥有的只是辛辛苦苦种了一年地,打下来的那点粮食,所以他们只能将家里刚刚收下来的粮食,运送到集市贩卖,然后换成铜钱。

而偏偏,这秋收之后,粮食的价格是一年之中最低的时候。比如说,秋收之前,市场的粟米每石的价格基本都在一百二十至一百五十钱之间。而秋收之后,粟米的价格就会陡降至每石七八十钱,价格近乎腰斩。

可是,就算明知道这样是吃了大亏的,但为了避免朝廷更严重的处罚,农户只能忍痛将家里的新粮贱卖给粮商或者当地的大地主们,换取钱币,再向朝廷缴纳口算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