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完美的设计

1911再造中华 鹰隼展翅 1569 字 2022-09-11

李思明说:“没问题的,去吧。”

他不想发工资,一来是因为每个月甚至每天发一次工资实在是件麻烦的事情,二来,如果每个月甚至每天发工资那肯定要被工头上下其手从中大扣特扣的,还不如等到完工了再直接发给那些工人。

招工工作就这样展开了,青帮在苏北、皖南一带有点名气的人物变得异常活跃,频繁出入那些无地贫民的聚居地,在那里大肆招工。这并不是什么很困难的事情,现在徐州、宿州一带正在闹水灾呢,别说无地贫民,就连有地的农民都愁眉苦脸,辛辛苦苦种的麦子大多都泡烂了,接下来的日子可怎么过哟!现在有人过来招工,他们就像抓到了救命稻草一样,踊跃跑过来报名……没工资?没工资怎么了?能包吃饱就很不错啦!接下来的几个月就算有钱也买不起食物的!

不过第一批跑到盐城来报到的不是那些灾区的灾民,而是淮安、宿豫、徐州境内的漕工。此时漕粮海运也才不到六十年,在这六十年里,漕运和海运一直并存的,一开始漕工们好歹还有碗饭吃,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西方货轮加入竞争行列,他们的日子也就越来越难过了————论运输能力,那些漕工们用了一千多年的沙船怎么可能争得过一艘就能装几百吨上千吨甚至数千吨的大货轮?论效率,在淤塞严重的大运河中艰难前行的沙船,拿头来跟在蒸汽机驱运下乘风破浪的轮船争?这场竞争纯粹一边倒,漕工们输得很惨,勉强支撑到现在,连吃饭都很成问题了。漕工跟青帮都或多或少有点关系的,有好事青帮自然会关照他们,漕工们得知:帮主跟人合伙几乎把整个盐城和半个淮安给买下来了,准备在这两个地区开垦数百万亩良田,把这些田分给大家种!这样的好事漕工们自然非常积极,争先恐后的跑过来了。

对于这些有组织有纪律、身体强壮、能吃苦的漕工,李思明自然是举双手欢迎的,将来要给大清王朝送终的话,这些漕工可是最理想的兵源,收下收下,来多少收下多少!

招工的事情不用他操心,他整天带着莱茵哈特公爵和一个勘测小队,四处丈量勘测,规划着大渠的路线。他指着正翻涌着滔天骇浪的洪泽湖对莱茵哈特说:“我要把这里的水引到那片遍布着盐霜的土地去,把它们灌成一年两熟的良田。”

莱茵哈特睨了他一眼:“其实你最想做的还是让这个可怕的大湖的水能够从更便捷的通道进入大海,不要继续祸害淮南和苏北吧?黄河把淮河的出海口给抢了,淮河出不了海,便在苏北、安徽肆虐,这个我是知道的,你是想重新挖通淮河的出海口。”

李思明摆摆手,说:“这个是顺带的啦,我其实就是单纯的想把那些盐碱地给灌成良田。”

莱茵哈特说:“口是心非!”

这是个相当大的工程,莱茵哈特自然不敢怠慢,为了更方便的进行勘测、规划,他甚至调了一架飞机过来,每天在苏北上空盘旋、测绘……不用说,它所到之处都是鸡飞狗跳,不知道多少老百姓跪在地上磕头撒米呢!

测绘并不难,苏北属于大平原,没有什么山林阻隔,两点之间取直线就是了。按李思明的计划,这条水渠从洪泽湖边的高良涧开始,笔直地向大海延伸。它的第一站就是江浦。在这里,它将与京杭大运河、废黄河一起,将江浦切割成一个巨大的三角区,让江浦变成一座彻底被大河包围的城市。他并不怕这样做会引来不满,因为随着航运凋零,淮安早已衰败,昔日繁荣的江浦也没多少人烟了,如今的江浦早就债多不愁,多条河就多条河呗,被大河围了这么多年,早就习惯了,没准多了这条河,京杭大运河江浦段水量充沛,航运反而能起死回生呢?

过了江浦后,这条大渠将穿过京航大运河,与废黄河平行,穿过安东(也就是今天的涟水)、阜宁、滨海,连通衡河、南支河、清安河,最后在扁担港入海。水渠上游宽一百一十米,下游由于连通河流众多,水流量激增,所以加宽至一百五十米,堤坝高三米。沿途会建造一系列涵洞,把水引向两岸的分渠,灌溉两岸的数百万亩土地。

废黄河他也不会放过。他打算在高良涧处挖一段呈v形的河道,在杨庄连通盐河、废黄河,向废黄河输水,以灌溉从杨庄到废黄河入海口这一带已经盐碱化的土地。当然,这得先把废黄河河道给疏通了才行,不然一放水准会把沿途给淹成泽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