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险。

白导指挥着工作人员去拍孩子们上课的场景,宴疏同就在旁边等着。

等一节课结束了,白四运就人叫过来,让他随意和孩子们互动。宴疏同一开始不知道做什么好,直到看见有个老师手里还拿着一台电子琴。

那琴看起来像是小孩给拿来玩的,插上电池就可以弹奏。

宴疏同就和老师借来了这台电子琴。他在系统空间上课的时候也顺便学了钢琴。但会的不多,也就几首耳熟能详的儿歌和民歌。

那个拿琴的老师平时就是用这把琴,来给孩子们上音乐课。

乍一看宴疏同抱着琴来了,孩子们还以为要上音乐课了,疑惑地叽叽喳喳,“老师,下节课不是数学课吗?”

“老师,你是新来的吗?我怎么没见过你。”

“今天是你教我们唱歌吗?”

“我想唱小星星,昨天王老师教给我们唱的,可好听了!”

王老师,就是借琴的老师,连忙过来说道,“孩子们,这是来我们凉花屯的客人,你们可以叫他同同哥哥。今天我们先让同同哥哥给大家上一节音乐课怎么样?”

孩子们齐声回答:“好——”

然后排排坐好。

像是音乐课、体育课这样不需要学习知识的课,凉花屯小学的两位老师就不分年级了,都是让孩子们一起上课的。

宴疏同先是按照有个孩子提的要求,带他们唱了两遍小星星,然后又教了一首王老师还没教过的儿歌。孩子们都很配合,大声地唱着歌,天真无邪的童声好像可以飘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宴疏同在和孩子们相处的时候,就已经忘记了这是还在拍摄中。

他一时情绪上头,在征得王老师同意后,又想教给孩子们弹琴。然而到了这里,一向积极踊跃的孩子们却都退缩了。

对于他们来说,那架能发出美妙悠扬的曲调,能带着他们唱歌的电子琴,应该是很值钱的宝物。

虽然很想触摸一下,可他们不敢碰。他们怕自己一不小心摸坏了,以后就再也不能唱歌了,宴疏同看向王老师,得到的是对方颇为无奈的眼神。

显然她已经经历过类似的事情了。

“没有关系的。”宴疏同柔声说道,“你们不是知道哥哥是从山下来的吗?就算坏了也没关系,哥哥可以把它带去山下面修好。”

在宴疏同的鼓励下,终于有个小姑娘鼓起勇气上来了,“同同哥哥,我可以试试吗?”

“当然。”宴疏同让她搬来自己的小板凳,坐在自己的身边。

小孩子没接触过乐理,乍一说音符音阶,他们可能听不懂。宴疏同就把简谱写下来,然后再琴键上写下数字,“这样就可以了。你照着这上面的数字按一下琴键。”

小女孩照做,她动作很缓慢,好像在对待什么珍贵物件一样。

不怎么连贯的音调响起,连成一句断断续续的语句。小女孩眼睛一亮,“这是小星星,是小星星的第一句!”

说着,她又按了一遍。这次还跟着一起唱了出来,稚嫩的歌声一字一顿地和着琴声,让人听着竟然有无言的感动。

这下其他孩子们也按耐不住了,纷纷跑过来,说他们也想弹琴。

宴疏同就拜托里面年纪最大的孩子,组织一下其他小萝卜头,让他们按照顺序来。第一个尝试过的小女孩,一看后面还有那么多同学在排队,就大方地让了出来。

只是看她的眼神里,却是充满了对电子琴的不舍。

时间有限,因为接下来孩子们还要上课,宴疏同也只是他们挨个体验了五分钟。

看着孩子们意犹未尽又依依不舍的表情,宴疏同当下承认,他临走前还会再来教大家弹一次琴。孩子们这才露出了雨过天晴般的明媚笑容。

王老师忙不迭道:“这怎么好意思麻烦宴先生你。你们是来给凉花屯拍广告,做宣传的,我们不好耽误你的时间。”

“没关系,我不耽误拍摄的时间。”宴疏同安慰她,“等过两天,拍摄工作都结束了,我再来陪孩子们上课弹琴。”

“这……”王老师犹豫片刻,但想起孩子们刚刚那么灿烂的笑容,还是厚着脸皮道,“那就麻烦宴先生了。我看孩子们都很喜欢你,想和你多待一段时间。”

宴疏同笑了笑:“我也很喜欢他们。”

凉花屯小学拍完,接下来就是拍摄村里的老人们。

这里的村民们基本上以种菜卖菜为生,赚的都是辛苦钱。

每天早起采摘新鲜的菜,再翻山越岭地跑到山下镇上的市集卖了。有些老人们实在是年纪大了,腿脚不便,就把自己的菜交给村里还算壮实的人,还要多付出一份跑腿费。

宴疏同看得心里很不是滋味,他趁着没人的时候,和汤原商量,想捐点钱给这个村里的老人和孩子。

汤原想了想,道,“钱就算了,他们还要辛苦山上山下地去买。不如直接送点实质性的东西,棉被、吃的喝的之类。”

宴疏同点头:“那这个事就交给圆圆哥你去办吧。”

“除此以外,我还想给小学里的那几十个孩子捐一些书本,再加上一人一把琴吧。不对,电子琴不方便,换成口风琴吧。孩子们随时随地都能玩,应该更方便。”

汤原一一记下来:“我这就去找人。等过两天上山路上的雪化了,就请人送过来。”

山里的天色暗得比城市里快,基本上太阳落山了,拍摄就不能再继续了。

晚上,剧组的所有人在村民的招待下,吃了一顿美味的晚餐。蔬菜是村民自己种的,天然有机,吃起来格外香甜,再加上剧组有特意带上山的大鱼大肉,两边人都吃得格外满足。

山里的夜晚,尤其是在冬天,出奇的寂静。宴疏同先收拾好了床褥,然后才去屋外洗漱。

凉花屯没通自来水,用的都是村民们自己从小河里打来的水。冬天打水不易,水资源就显得很珍贵,大家都是省着用的。

宴疏同入乡随俗,也没要求一定要给他特殊待遇,烧热水洗澡。他就着村民送过来的两壶热水,用毛巾随意擦了擦身上,然后刷牙洗脸。冬天身上不出汗,就这么凑合凑合就够了。

山里通电不易,整个村庄也就只有几处有电。宴疏同的手机还是吃饭的时候,在楼下充满了才带上来的。他打开微信,挨个回了问他消息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