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5章 铁马金戈(3)

汉鼎 南海十四郎 5097 字 2022-09-16

o535)

五月十日,扬州刺史袁袭,亲自送来请帖,邀请刘鼎在五天后的考试中前来巡查。

刘鼎表示自己一定前往。

五月十五很快到来。

这天,是扬州刺史衙门公开招考官员的日子。

经过半个月的宣传和准备,扬州这次大考,几乎天下皆知。由于招考条件比较低,而且又不需要报名费,所以大家都踊跃参考。根据最后统计,参加考试的人员,足足有五千人,除了部分扬州本地人之外,还有不少从外地赶来的士子,甚至有来自鄂州、襄州、宣)、镇海地区的秀才举人。

自从黄巢起义后,朝廷科举就一直处于停顿状态,读书人没有正当的出路,只能给人做幕僚,又或是到书院里面教书。到现在已经整整十年的时间过去,鹰扬军终于举行了一次重大的考试。这场扬州大考,无是被看做科举重新开放的标志,读书人当然要奔走相告,踊跃参与。

或许这时候的刘鼎、袁袭南平庄钟传,都还没有意识到,鹰扬军组织的这场大考,在士人举子的心目中,已经完全替代了国考。士人举子本来就是国家统治的主要人才来源,现在他们已经不认可朝廷,反而认可了鹰扬军,显然是意味着改朝换代,势在必行了。

为了容纳这多的考生,南平王钟传早早腾出了都督府,还在外面的大校场也设置了临时考场。老天爷非常照顾,风和日丽,晴空万里无云得考场设置得以顺利进行。当时的考场,就和后世的监狱单间差不多,条件非常艰苦,参考的人员却义无反顾。

考试从早上辰时开始午时结束总共两个时辰的时间。期间,不得提前离开,不得上厕所,否则视为弃权。当然,提前交卷的例外。在入场之前要进行严格的检查,以防止夹带、作弊等。所有试卷的考生名字交卷以后,都将被封闭。

考地题目。是南平王钟传出地。来源于四书五经。评卷则是扬州大儒刘明学和袁袭两人。当时地考试都是这样。只需要从四书五经上随便摘取一句话。考生们就依据这句话写文章。题目刘鼎很早就知道是他琢磨半天。也不知道这个题目到底是什么意思是苦了这些读书人了。

快要巳时地时候。刘鼎来到场。这时候考生都在认真答题整个考场静悄悄地。都督府附近也都静悄悄近地好几条街道。都被临时封闭了。目地就是为了保持考场地安静。为了不惊动考试地人员。鬼雨都都在外面戒备。刘鼎只带着令狐翼进场。信马由缰。走到哪看到哪。

巡一圈。没有什么特别地。考生们都在认真地答卷。可能有些考生水平不怎么样。抓脸挠腮地。着急得不行。还有人长吁短叹。唉声叹气地。看来是被题目难倒了。当然。也有人喜色溢于言表。下笔疾书。看来是颇有把握。更多地人。却是在沉思。看如何能写一篇好文章。

这些考生。一般都在二十岁或三十岁左右。四十岁地也不少。甚至还有年纪挺老地。须皆白地。可能五六十岁了。这年代考试没有年龄限制。三年一次大考。有些人连考七次。都名落孙山。年纪当然不会小了。何况。中间还相隔了十年。刘鼎慢慢地也就见怪不怪了。

“咦?”

忽然间。刘鼎停住了脚步。好奇地打量着一个考生。与其说是考生。倒不如说是一个孩子。那孩子不到十岁。答题地时候。倒也像模像样。刘鼎故意凑近去看了一下。现这个小孩子书写地文章。已经基本成型。字体也相当地清秀。给人地第一印象。是相当地不错。

来到不会影响考生答卷的地方,刘鼎就问道:“三六零一号房的孩子多大了?”

旁边的官员翻看资料以后,说道:“虚岁九岁,实岁八岁。”

刘鼎越惊,好奇的说道:“这孩子是谁的孩子?怎么来考试了?”

刘明学听到刘鼎咨询,就从旁边过来,详细解释道:“殿下,这位小友名叫冯道,河北人。”

刘鼎听他称呼冯道为小友,就知道他对着孩子的印象极好,于是说道:“你批准的?”

刘明学含笑说道:“正是。”

原来,这位冯道小友不是扬州人,家在河北,听他自己所述,倒也是书香世家,只是这些年河北乱糟糟的,各个节度使互相攻讦,后来契丹骑兵又到处肆虐,烧杀抢掠,他们一家就搬到了州。他的父亲,就在州的书院教书,在当地也有些名气。尽管生活有些波动,逃难的味道也好受,但是冯道却十分喜欢读书,据说五六岁的时候,就已经熟读四书五经,还有些独到的见解。

听说扬州要大考,他居然也报名了。他的父亲本来不允许,结果他当场和父亲争辩,用四书五经里面的句子,将父亲驳斥得哑口无言,只好同意他前来考试。扬州的考试官员,当然以为他是开玩笑,说什么也不给他报名,于是他就要找管事的人。

刚好袁袭经过,就停下来问是怎么回事,有关的人员就说了简单经过。袁袭随口出了个题目,要冯道作答,意思是考究一下,要他知难而退。没想到,这位叫冯道的小孩子,竟然出口成章,言之有物,袁袭惊为天人,于是将其引入刺史衙门,详加询问。

此事最后惊动了刘明学。刘明学亲自和冯道聊了很久,最后批准他参加考试,还以“小友”称之,显然对其十分器重。刘明学乃是洋州当地的大儒,名望甚高,能够得到他的夸奖,那可是真的不容易啊!

刘鼎说道:“听你这么说是真的后生可畏啊!”

刘明学含笑说道:“到时候成绩出来,老朽拿他的文章,给大人过目便是。”

刘鼎说道:“这倒不用。

心想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那是一等

害不定根本看不懂冯道写的文章时候岂不话?当然,冯道这个名字,在他的内心,也有些印象了。

三天后,考试成绩公布。

第一名赫然是年龄不过十岁的冯道。

而第二十七名,则是郭崇韬。郭崇韬听说扬州要大考读诗书的他,也有意思锻炼锻炼,令狐翼觉得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自作主张,就批准了。没想到,考试成绩倒是不赖了个第二十七名。孟知祥、赵宋等一群小家伙,马上就要郭崇韬请客去了。

消息传来狐疑的说道:“不会吧?榜真的是冯道?”

朱有泪含笑说:“没有作弊,文章的确不错。”

冯道的文章考试成绩:来以后,就已经誊写了好几份别送给不同的人员审阅。其中一份,就送到了刘鼎这里。刘鼎的水平有限,当然是交给朱有泪他们研读。朱有泪读过以后,又交给李怡禾,结果两人都表示,单就文章来看,第一名的确是没有问题的。

李怡禾还赞的说道:“针砭时弊,言之有物,既有问,又有解决之道,如此文章,的确少见。只是他小小年纪,居然如此圆滑老到,实在是令人觉得不可思议。我想,就是他的老子,也未必有这般见地。日后有机会,倒要见见这个孩子才行。”

刘鼎又好气又好笑的道:“九岁的孩子,扬州刺史衙门准备如何安排他?”

朱泪摇头说道:“他应该是继续跟刘大学士学习吧!听说刘明学已经答应,收这个小朋友为弟子,不知道羡慕死多少人了。”

李怡禾笑着说道:“担任官职:然是不可能的,他也不是为了做官而来,这孩子倒是喜欢出风头。郭崇韬那小家伙也差不多,现在的孩子啊,可没有我们当初那么规矩了。”

朱泪笑骂道:“去你的,你当初很规矩吗?”

李怡禾就笑。

既然李怡禾和朱有泪都认为冯道的文章甚好,显然刘明学没有偏袒,刘鼎也就不关注了。

然而,这场扬州大考的风波,注定不能平静结,随后两天,刘鼎收到各个渠道转来的投诉信数十封,都是状告这次考试不公,请求韩王殿下清查其中的黑幕。投诉信信誓旦旦的表示,冯道一个毛孩,居然拿了第一,肯定是有人偏袒。在投诉信里面,郭崇韬的名字也被提到。郭崇韬也不到十四周岁,按规矩不能参加考试,但是他偏偏参加了,还是令狐翼保送的,于是就有了作弊的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