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水煮清王朝 古龙岗 1694 字 2022-09-18

……

接见很不愉快,之后,康熙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与天主教廷使节的会谈就结束了。而那位红衣大主教自始至终都没有对这场会谈起到过一点儿作用。

次日,康熙下了朱批,称阎当“愚不识字,胆敢妄论中国之道”、“既不识字,又不善中国语言,对话须用翻译。这等人敢谈中国经书之道,像站在门外,从未进屋的人,讨论屋中之事,说话没有一点根据。”不过,康熙仍然给多罗留了面子,没有在朱批里加上他的名字。

可是,面对康熙的批示,多罗和阎当却依然坚持着自己的观点,并且,做了更加触怒康熙的事情。多罗把本来还没有公开宣布的《七条禁约》在北京的天主教堂内发布了!这很快在中国的天主教信徒群里引起了一场地震。于是,他们两个人终于被康熙下令驱逐出中国,不过,康熙还是让多罗两人回去禀报天主教廷,告诉他们的那位格勒门德十一教皇:中国人不能改变祖传的礼仪;中国礼仪并不违背天主教教理。

而在这种情况下,不久前康熙准许百姓自由信教的旨意也自动废除,传教士们只能再次回到以前的范围内传教,就这,还是南怀仁等一批跟康熙有着很不错的关系的传教士朝康熙恳求的结果,要知道,康熙本来还要颁布禁教令的。

……

而关于此次“礼仪之争”,却依然让很多人弄不明白:为什么天主教廷宁愿抛弃一个巨大到可以与整个欧洲相提并论的传教区,也要跟康熙以及那些中国人对着干呢?为什么要把耶酥会两百多年的努力成果给舍弃掉?难道仅仅是为了出一口气?天主教廷的人有这么不成熟吗?……

这个疑问持续了很长的一段时间,直到日后阎当逝于巴黎神学院,他的学生检查他的疑物时发现了他的一本日记之后才让人明白了一些其中的原因。

阎当在日记中写道:“基督教跨越种族、阶级、性别、家庭、肤色。在其传播过程中,势必同民族宗教和迷信崇拜发生冲突。然而,民间宗教永远无法走向世界,成为万国的信仰。中国的民间宗教过于强大,我们作为主的信徒处于其间,非常为难。面对这种情况,要么我们去责难民间宗教,那我们的信仰就只能始终是外来宗教;要么我们让自己的信仰去容纳中国的民间宗教,可是那样会使我们的信仰失去其本身的特征,最终只会被中国的宗教包容。……不能妥协,那就会成为机会主义和调和主义。如果不强调基督教教义的纯洁性,调和的结果就会使我们的信仰、我们的教义变质。……这种妥协,将会导致信仰的死亡……不能妥协!”

……

阎当的日记很快被传开,可是,那个时候,《七条禁约》早已经成为废纸,他的日记除了一些基督教虔诚的神学家们,根本就没有什么人关注。就连梵蒂岗里的那位新教皇,也仅仅是对他的日记叹了一口气而已。……仅仅是叹了一口气!

第三卷 物华天宝

第一百一十六章 送上门儿的军功

胤褆非常郁闷,他必须得离开尼布楚了。

虽然莫睛、于中以及朋春等人可以用这样那样的借口拖着,不让费要多罗和那位法国王子亨利·路易离开尼布楚,可是,他却不行。于中等人的职权终究有限,而大清朝对待外邦来朝的使节的规矩一向是没有皇命不得入京,所以,他们这么做并没有什么不可以。可是,身为大阿哥,费要多罗和亨利两人所带来的这件事情又十分棘手,他却不能过于怠慢。

俄罗斯与中国的北方边境,整个清廷都希望它能永远的安静下去!

冲着这一点,他就不能学于中一伙。……于中和莫睛实际上倒是挺希望此时清朝能借机发动,跟俄国干上一架的。

“郡主,不知道您对此次事情可有什么意见?”

临走前,胤褆又找到了莫睛,并且向她询问意见。……这没什么丢人的。高士奇出使欧罗巴之前还找莫睛求教过呢。事实上,大清朝的那条“妇人不得干政”的禁令对莫睛来说好像一向不怎么管用。这一点在莫睛为康熙做翻译之后,更是得到了朝中不少高层的认可。也幸好,莫睛识趣,从来都是“被动”干涉,而不是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