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7章 初战BF109

辛亥大英雄 河马散人 2169 字 2022-09-19

起飞后,徐焕升和大家的激动逐渐消退,与浩瀚的天空相比,地面上再大的机群也只是个小点。长途飞行是熬人的,为避开赫拉特的苏联飞机,编队需要绕道印度穆盟控制区,然后从瓜达尔港入印度洋向西,穿越马斯喀特上空。

总计3250公里,需耗时十小时。

机群爬升到6500米后,徐焕升让1、4两台发动机的顺桨。这是一种降低功率,利用迎风带动桨叶旋转,使发动机不熄火的工作方式,可以减少油耗。然后又打开自动驾驶仪,将飞机交给副驾驶。

“队长,给,刚泡的浓茶。”

导航员将电台调到波斯湾战区的频率后,将真空保温杯递了过来。茶叶放的有些多,喝起来很苦,不过却很提神。

因为是大距离转场,所以轰炸机不会带炸弹。载重少速度就快,但为了和运输机同步,必须保持每小时330公里的巡航速度。

透过舷窗可以看到,整个机群犹如一群迁徙的大雁,东面76架运九编队,中间有两拨,前面是48架运十,后面是52架轰五。轰七在雁型编队最西面,一共两个中队44架。轰五和运十飞这么长距离都有些勉强,幸好三年前几个地勤士兵发明了软油箱技术,就是当需要长距离转场时,在机舱内加一个橡胶和牛皮制成的软油箱。每个软油箱可以装一吨汽油,又因为塞在机舱里不影响风阻,使用时可以根据需要安装一个或多个。

带一个软油箱的轰五,转场航程可以达到3700公里。运十是运输机,机舱宽阔,塞两个外加1吨干货,也可以飞3800公里。

飞行编队并不是乱编的,由于西面靠近阿富汗,所以万一有敌机,轰七还能依靠10挺机枪保护运输机。当然,他们只是最后一道防线,散布在外围的两个中队,44架派来护航的双发歼六战斗机才是护航主力。

歼六,外号“双头蛟”,由沈阳北方雷神公司研制。采用两台汉阳产昆仑1937年式12缸电喷水冷发动机,单台1500马力、尾撑内有增压器,喷水极限输出1750马力,最大起飞重量99吨,最大速度660公里,升限13400米。这种发动机也是运七和空军新式战斗机的标准配备。根据空军从秘密渠道得到的梅林实物测试后分析,昆仑系列除了加工精细度不如人家外,火花塞和电喷技术上还稍有领先,其它基本相当。

提到“双头蛟”,就必须提到它的设计师,捷克人克洛斯(书友crossover客串)。这位欧战中逃到中国并定居的设计师是个另类,据说有间歇姓癫狂病,他的很多设计都是癫狂之后的作品。另外此人有一个很不为人知的特点,就是对所有节油的东西痴迷到极点!

早在1933年轰五定型时,空军就发现缺乏能伴随护航的战斗机,当时化蛇战斗机半径只有330公里,于是提出了双发远程制空战斗机的概念。作为雷神公司的当家设计师之一,克洛斯这位节油狂人主动揽下这笔业务,经过两年半的努力,拿出了“双头蛟”的原型机。

外型上,“双头蛟”很像美国的38战斗机,是空军追求大航程的产物,采用更加灵活的襟翼,火力上比38稍强,安装2门25毫米机炮,4挺127毫米机枪。“节油狂人”也充分发挥挖潜的本事,使双头蛟的作战半径高达1300公里,最大航程3930公里,挂两个500公斤副油箱时,最大转场航程达到了骇人的4400公里。

遍观民国乃至世界各国的现有型号战斗机,能在航程上打败双头蛟的,唯有克洛斯的另外一个杰作,航程高达4000公里,正在最后试飞的雷神公司歼八“天权”战斗机。当然,每一种飞机都有自己的劣势,如果问起“双头蛟”的最大败笔,那就是超长航程下,却只有一位飞行员,即使安装了自动驾驶仪,双头蛟也是所有飞行员的噩梦。

不过“节油疯子”想出了一个更加另类的办法,他受自己的中国太太给孩子兜尿布的启发,于是发明了第一款空军诚仁尿不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