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那个男人,揣测

雨在下着,一切看起来像是蓝色的幽灵,潮湿隔绝在玻璃窗外,声音好像也被雨水给吸走了。

在那种环境里读书应该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吧?

「故事」里十四岁的我原来也是个喜爱读书的孩子。我本还想过既然生活经历完全不同,应该是培养不出文学方面的爱好了。

不过,我自己在十四岁时并没有读到过那样一部旧书,讲述以某个城市为舞台的众多登场人物的故事。看样子那一部是独属于「故事」里的我的书。

而且,「故事」里的我相当喜爱它,不但反复阅读上卷和中卷,还专门转遍了所有能去的旧书店,试图在某一日找寻到下卷。

所以,那一定是非常有意思的书吧?

我试图去想象书中描绘的内容,想象着有什么引人入胜的文字可以叫我自己痴迷成那样。

可惜的是,我严重缺乏对于没有经验的不存在的事物的想象力,所以奋力想了半天也只是让自己更心痒难耐,恨不能一头挤进「故事」里抢书来读。

写下「故事」的人,怎么就不肯把旧书的内容也详写一下呢?

明明写我的心理活动时写那么细致入微。

我很没道理地在心里抱怨着,看着「故事」里偶遇的胡须男是如何劝我动笔写书,然后一边对我说不好看千万别看,一边主动给了我遍寻不到的下卷。

被劝说的我没有立刻心动提笔,原因在于自己是一名杀手,并不认为自己有那种资格。

比起写书的人去描写人生,我反而是个终结人生的家伙。

由于杏月的剧透,读到“杀手”这段自述时我完全不惊讶,只是想到自己十四岁就去干这种行当,还真是辛苦。

而且我一点实感也没有。杀手什么的,就和外星人一样遥远啊。

相比起来,我更在意那个劝我写书的胡须男。

描写得神神秘秘的,而且从读者角度来看,那可完全不是偶遇啊,绝对是被特意安排登场的角色。

小说创作中有时候会给主角安排一个“引导者”,像是白胡子的老爷爷、戒指里的老爷爷、山洞里的老爷爷之类的。

如果引导者是为了简单提升故事爽快感而设计,就会出现直接给主角送千年功力万年修为的情节。总之是要给予主角超越常人的成长经验。

我相信杏月拿来的「故事」没有提升爽快感的需求,打序章起就表明了是要描述一个悲伤的故事,所以此处安排引导者的目的,应该是解释我因何从杀手转变为了“不杀者”。

这种精巧的设计感放在真正的小说里是很讨喜的,但是这个「故事」按照杏月的说法可是真人真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