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第 88 章

然后他就乖乖地坐在桌旁,青菜豆腐配白米饭也安安静静吃了一碗,然后放下筷子,说道:“额娘我吃饱了。”

皇贵妃表扬他:“宝宝真棒。”

用过午膳,李熹带着胤祐去午休。可是没睡多久,他就看到小家伙自己从床上爬了起来,自己换好衣服,穿好鞋子,下床,来到书房,在书架上翻找起来。

李熹看了半晌,忍不住问他:“哥儿在找什么?”

胤祐转过头来:“咱们这儿有没有治理河道的书籍,我想看看。”

李熹“噗嗤”一声笑了起来:“咱们这儿只有诗词歌赋和你要读的《四书》、《五经》,哪儿来治理河道的书籍?”

小家伙不满的嘟了嘟嘴:“可是太子哥哥和哥哥那里都有,我怎么就没有?”

李熹笑道:“太子和四阿哥那里有,咱们这儿真没有。”

小家伙忽然往外走:“我去额娘屋里找找。”

说着他就冲出屋子,连台阶都不走,从旁边手脚并用翻上月台就进了承乾宫的正殿。

皇贵妃正坐在书桌前看书,看到他还颇有些意外:“你怎么这么早就醒了?”

某些小朋友,平时为了逃避读书习字,不睡满一个时辰是不会睁眼的,就算睁眼也恨不得在床上再赖上半个时辰。

胤祐走到书架前:“我来找书。”

“找什么书?”皇贵妃好奇道,“《西游记》你早拿回去了。”

“我想看看有没有关于河道治理的书。”

皇贵妃摇摇头:“我这儿最多的就是医书,你要看看吗?”

“不看,我要看关于河道治理的书。”小家伙继续在书架上翻找,“阿玛放了那么多书在你这儿,就没有关于河道治理的吗?”

“好像……还真没有。”

小家伙立刻转身往门外跑:“那我去找太子哥哥。”

“小七,”皇贵妃叫住他,“你回来。”

胤祐有点着急:“我去找他借两本书,去去就回。”

皇贵妃笑道:“不着急,你过来,额娘有话要跟你说。”

胤祐不情不愿的走到她的身边:“你快说吧。”

“太子现在很忙,每天要帮助阿玛处理政务,你这几天还是不要去打扰他了。关键是我觉得你会白跑一趟,他多半不在毓庆宫。”

胤祐想了想:“那我去找哥哥,他也有河道治理的书籍。”

“哥哥要读书,也很忙。”皇贵妃拉着他的手,“要不咱们聊一聊关于黄河的故事。”

“好!”白露从旁边搬了张凳子过来,让他坐下。小家伙迫不及待的问道,“黄河为什么要决堤?”

皇贵妃说道:“首先,你要明白,什么是黄河。”

胤祐说道:“我见过的,就是一条很大很大的河,河水是黄色的。”他想了想又补充道,“《三字经》说,长江和黄河最后都会流向大海,是河流的代表。”

皇贵妃点点头:“对,长江和黄河你都已经见过了。下面咱们就来说说黄河吧。它自西向东流入大海,途经许多许多地方。其中有一个地方叫黄土高原,它从这个地方奔腾而下,夹杂着大量泥沙。到了中原一带,地势变得平缓,这些泥沙就会淤积在河床底部,千百年来不断累积,河床甚至比周围的陆地还要高出许多。”

“在漫长的岁月中,生活在黄河沿岸的人民为了保住自己的家园,开始不断修筑堤坝,他们总结了许多经验,修筑的堤坝越修越长、越修越高,也越来越完善,绵延数百里。”

“所以,黄河大堤是一项水利工程。每年的六-七月,这些地方降雨量大,就到了汛期,汹涌的河水不断冲刷着堤岸,生土建造的河堤放水性能不好,很容易渗水瓦解,导致决堤,河水倒灌入村庄和农田。”

胤祐听得似懂非懂,这些知识对他这个年纪的孩子来说还是太难了一些。

皇贵妃摸了摸他的脑袋:“没关系,以后你可以慢慢学,希望有一天,你能帮助阿玛,解决这个最大的难题。”

小家伙忽然说道:“我有办法了,可以让沿岸的百姓都搬走呀,搬到一个安全的地方去。”

皇贵妃摇摇头:“中原一带是整个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他们世世代代居住于此,人口密集,土地富饶,地势平坦。正因为如此,你的祖先一路从东北打到这里,目的就是问鼎中原。那里的老百姓,离开了这么一片风水宝地,他们还能去哪里生活呢?”

“好吧,”小家伙听明白了,“现在除了修筑更牢固的堤坝,就没有别的办法咯。”

皇贵妃点点头:“理论上是这样。”

“那怎么样才能更牢固呢?”小家伙想了想,眼睛忽然一亮,“糯米糕……不不不,是糯米浆,就是盖房子那个。”

皇贵妃摇摇头:“这个我不懂,但我觉得有两个问题,第一,是成本过高,高到你阿玛这个一国之君也不一定能承受。第二,是耐腐蚀性不一定好。所以,我建议你有机会去问问南怀仁,他们那边修建宫殿和神庙用的是什么材料。”

胤祐点点头:“好,我记下来了。”

现在康熙正忙着,胤祐肯定不能去打扰阿玛。他只能去找哥哥,真的从他那里借了好几本关于河道治理的书籍回来查阅。

小家伙认真起来能把自己在书房里关上整整一个下午,直到天色渐渐暗下去,若不是要叫人进屋点灯,他或许都不会抬头。

皇贵妃几次叫他放下书本出去休息一下,他都恍若未闻,一直抱着书本,坐在书桌后面一动不动。

“唉……”皇贵妃叹口气,对身旁的李熹说道,“看来不是他不爱读书,只是没有发现他的兴趣爱好。”

李熹捂着嘴笑道:“咱们哥儿爱好可太多了,这两天兴趣来了,可以不思饮食全神贯注,过不了几日便抛在了脑后。”

她说得没错,胤祐从《管子·度地篇》中看到夏季农忙劳力紧;秋季多雨土料湿;冬季土料冻结修堤不实。所以,修堤的时间以春天的三月最好,因为这时土料较干,易于坚实。

从现在算起,到明年三月,那还有大半年的时间。

不过他倒是可以找个机会去向南怀仁打听打听,关于他们那边的建筑知识。

出伏之后,天气便渐渐凉爽下来。皇子们又开始全天上课,上午学习文化课,下午开展军事体育课。

胤祐又开始和兄弟们一起读书习字,骑马射箭的日子。

六阿哥的病已经完全好了。不过到了秋燥时节,孩子们如果水喝得少了,难免会有一两声咳嗽。

胤祐坐在六阿哥身后,一听到他咳嗽,心就不自觉揪了起来。

因为上次,六阿哥一场大病险些丢了性命,就是从轻微的咳嗽开始的。

于是小家伙特别殷勤的忙前忙后,移到了下课时间,亲自捧着茶碗来到六阿哥跟前:“六哥,快,喝口水。”

六阿哥看他一眼:“我想喝水,哈哈珠子会给我倒,用得着你来吗?”

胤祐摆摆手:“没事没事,我就想给你倒。”他把茶碗往六阿哥跟前推了推,“你快喝了吧。”

他这么热情,六阿哥也拿他没有办法,一个上午给自己灌下去好几碗茶水。以至于,到了师傅抽查背诵的时候,他却忽然想尿尿。

师傅还以为他是背书背不出来,在找借口,硬是让他憋着,没让他上,害得六阿哥差点在课堂上尿裤子,当众出丑。

胤祐对此一无所觉,下雪之后,第一时间捧着茶盏又过去了。

六阿哥站起来就跑,胤祐在后面追:“六哥六哥,你去哪儿呀?先把水喝吧。”

“你自己喝吧。”六阿哥人已经出了书房的门,声音从院外不耐烦地传进来,“你自己喝吧!”

这时候,五阿哥忽然走过来,阴阳怪气的说道:“看吧,热恋贴人家冷屁股,你对他这么殷勤干嘛呀?”

这时候,八阿哥和保泰也靠了过来,胤禩小声的说道:“德妃娘娘又被禁足了,阿玛都不让她出永和宫的门。”

五阿哥也说道:“我还听说,阿玛要让她搬出永和宫。”

保泰傻傻的问:“搬去哪儿?”

五阿哥和八阿哥对望一眼,都没有说话。

胤祐把手里的茶盏递到五哥手里:“五哥,你喝吧,我也想尿尿。”

秋天到了,确实容易嗓子不舒服,皇贵妃特意做了些生津润肺的秋梨膏,里面加了些陈皮和乌梅。舀一勺放在茶杯里,用热水一冲,喝起来酸酸甜甜的尤其受孩子们喜欢。

于是,胤祐拎着篮子,又开开心心的送礼去了,慈宁宫、宁寿宫必须各送一份,毓庆宫也要来一份,然后是二公主、三公主和四公主,以及三个年幼的弟弟,九阿哥、十阿哥、十一阿哥。十二阿哥和十三阿哥太小了,就不送了。

剩下的带到书房去,分给哥哥们,可是半路上他却遇到了一个人。

小家伙开开心心的进了乾清宫,直奔上书房而去。这时候,迎面有人朝他走了过来,现在天黑得稍微晚了些,大清早还没亮,他都没看清楚是谁,就被人拦住了去路。

小家伙抬起头来,借着灯笼微弱的光线,这才看清楚:“阿玛!”

康熙最近可太忙了,忙得都没有时间去上书房检查儿子们的功课。除了太子,别人轻易见不着他。

他今日刚下早朝,身上还穿着朝服。正准备去昭仁殿换身衣服,然后去慈宁宫给太皇太后请安,哪知道半路上有意外收获。

康熙站在原地没动,胤祐立刻会意,赶紧行礼:“儿臣给汗阿玛请安。”

“起来吧,”康熙看了看周围,文武大臣早就走远了,附近除了太监和侍卫没有别人。他这才轻斥儿子,“都什么时辰了,你才去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