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第 113 章

“高僧上了年纪,意识混沌,总是胡言乱语,日后不叫他来了。”

\"啊?\"胤祐心想,人家也没说错什么,就这么断了财路,不好吧,“他讲经讲得挺好的呀,乌库玛嬷不是最喜欢听他讲经了吗?”

太皇太后一手拄着拐杖,一手牵着他:“换个人讲也是一样的。”

康熙起驾南巡的那天,胤祐跟着兄弟一起,将阿玛送到了午门外。

这次康熙只带了大阿哥这一个皇子随行,连太子都留在了宫中,与内阁一同处理政务,其他皇子继续读书。

说了不跟着出门,但胤祐始终有些舍不得额娘。

走着走着,他就脱离了众位阿哥的队伍,来到了皇贵妃身旁,偷偷地拉住了她的手。

皇贵妃也舍不得他,这一去,就得一两个月见不着面,母子俩从来没有分别过这么长一段日子。

上马车之前皇贵妃蹲下来,抱着儿子:“你一定要乖乖地知道吗?”

小家伙点点头:“知道了。”

“有什么事就去和你哥商量。”

“好。”

“要照顾好乌库玛嬷。”

小家伙点头:“嗯!”

最后,皇贵妃紧紧地抱着儿子,始终舍不得松手。

小家伙拍了拍她的后背:“我会照顾好自己,照顾好乌库玛嬷,照顾好哥哥,你放心吧。”

皇贵妃哪里放心得下,最后还是康熙走过来拉了她一把:“好了好了,他已经这么大了,也该学着独立了。再说宫里还有太后和太子,你就别担心了。”

小家伙站在那里,远远地看着马车消失在路的尽头。

这个小粘人精,一向娇惯又矫情,兄弟们看着他的背影孤零零立在那里,还以为他又要哭了。

哪知道,人家转过身来的时候,双手立马跳了起来,双手举过头顶,欢呼道:“哇哦!!!终于自由了,以后就没人大早上来检查功课啦!书也不用背啦!字也不用练啦!”

太子本来还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想着皇父出门,把朝中政务交给自己,自己一定要好好表现,不叫他失望。

哪知道,哪知道这小团子竟然还有两幅面孔,前一刻还依依不舍与阿玛额娘道别,眼泪在眼眶中打着转儿。

后一刻,竟然开心得又蹦又跳起来。

几位阿哥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忽然觉得他说得好有道理,于是,大家一拥而上,将他围在中间,说说笑笑往里宫里走。

太子看一眼还没有走远的大臣们,本想呵斥他们两句,想了想,弟弟他们平日起早贪黑的读书,确实辛苦,也就由他们去了。

纳兰跟着康熙出门去了,这一两个月胤祐又回到了上书房,跟着兄弟们一起学习。

五阿哥和六阿哥已经九岁了,胤祐和八阿哥都已经八岁,他们现在要开始学习一部对皇子们来说最重要的典籍——《礼记》。

胤祐重返上书房简直就是翰林院师傅们的噩梦,七阿哥调皮捣蛋也就算了,关键是他还有一群拥护者。

九阿哥、十阿哥年纪尚小,定力不足,对七哥又是满满的崇拜。

师傅在上面摇头晃脑的照本宣科,七阿哥就在下面绘声绘色的给弟弟们讲他从各种书本上看来的故事。

“说王子猷这天晚上醒来,看到外面下了好大的雪,他立刻让仆人送上酒来,四处望去,一片洁白银亮。于是起身,慢步徘徊,吟诵着左思的《招隐诗》。忽然间又想到了戴逵,可是戴逵住的地方有点远,他即刻连夜乘坐小船,经过一夜才到。你们猜怎么着?”

大家听得正在兴头上,就连前面的五阿哥、六阿哥,和一向好好学习的八阿哥都转过头来。

六阿哥性子急,催促道:“别卖关子了,赶紧说!”

胤祐看了一眼前面,师傅还在盯着书本,摇头晃脑的念道:

曲礼曰:“毋不敬,严若思,安定辞,安民哉。傲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胤祐笑了笑:“他走到戴逵的家门口,却没有进去,又扭头走了。”

五阿哥问道:“为什么?”

胤祐不说话,保泰猜测:“因为他的好朋友不在家?”

十阿哥:“因为好朋友不让他进去?”

八阿哥关注的重点和别人都不一样:“王子猷是不是王羲之的儿子?左思的《招隐诗》我也会背。”

胤祐摇摇头:“王子猷说:我本来是乘着兴致而来,现在兴致已尽,自然返回,为何一定要见戴逵呢?”

“……”

九阿哥问:“他是不是有病?”

胤祐伸手瞧着弟弟脑袋上:“你懂什么,这叫任诞放浪、不拘形迹的‘魏晋风度’。还有独孤郎的‘侧帽风流’,这也是你七哥我……的追求,按照自己的兴致、兴趣、兴味行事。”

他说得兴起,冷不防耳边传来“啪”的一声,吓得几个阿哥全都缩了缩脖子,作鸟兽散。

胤祐低头,看到书桌上忽然出现的戒尺,顺着戒尺往上,就看到了师傅吹胡子瞪眼,气得七窍生烟:“七阿哥,您贵为皇子,怎能按照自己的兴致、兴趣、兴味行事?”

七阿哥站起来,尴尬的笑:“我就……随口一说。”

师傅瞪他:“你把刚才讲过的《曲礼》背诵一遍。”

胤祐一脸茫然:“《曲礼》?讲讲……讲哪儿?”

“……”

师傅摆了摆头,小时候调皮是调皮了点,但凭着聪明,背书还是不错的。

现在倒好,书也不会背,光剩下调皮捣蛋了。

胤祐虽然不会背书,但是给兄弟们讲故事还是很专业的。就刚才那个雪夜访戴的故事,下课之后,他又科普了一遍王子猷是谁、左思是谁、戴逵是谁,什么是《招隐诗》。

不过兄弟几个只爱听故事,似乎对文人没什么兴趣,只有八阿哥听得很认真。

他简直就是兄弟几人中的一股清流,只要是和学习相关,什么他都感兴趣,也只有他最捧胤祐的场,无论七哥说什么,他都能认真的听下去。

年后,三阿哥和四阿哥课业繁重,两位阿哥都已经十二三岁,渐渐开始有了要帮着阿玛分忧的觉悟,除了上书房读书之外,两个人课余时间也查阅大量书籍。

三阿哥是个典型的学术派,喜欢研究学问,无论是汉人的文章诗词,还是西方的天文数术。

四阿哥更加务实一些,除了钻研农耕之外,就是对河工和漕运感兴趣,也看了许多相关文献。

胤祐不好去找他们下棋,就开始在其他兄弟中给自己寻觅对手,把兄弟几人全都召集起来,学习围棋。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胤祐发现阿玛曾经说过的那句以棋观人确实很有道理。

虽然大家现在都是初学阶段,但是从他们下棋的习惯就能看出他们的性格。

最后,胤祐决定着重培养八阿哥做他的对手。因为八弟心思灵巧机敏,想法多会算计,与之对弈,其乐无穷。

小家伙有空就会跑去弘德殿,那是康熙平时读书的地方,里面有大量帝王的个人藏书,是不允许其他人轻易进入查阅的。

康熙答应过儿子,让他自己去翻找棋谱,临走之前也和乾清宫的宫人打过招呼,七阿哥可以随时进入,不受限制。

胤祐对弘德殿可太熟悉了,他曾经在这里整整读了一年的书。其实里面很多书籍他都看过,只是那时候太小,还看不懂。

棋谱什么的,小家伙根本不感兴趣,随便翻了两页就重新放回到架子上,他感兴趣的是那些阿玛藏起来不让别人看的书,尤其是南怀仁去世之前留下的著作。

于是,小家伙只要有空,每天都往这里跑。捧着书,坐在弘德殿的地砖上,一看就是一下午。

直到太监点着灯来催促他:“七阿哥,快回去用晚膳吧,已经很晚了。”

小家伙抬起头来才发现,外面的天色已经渐渐暗了下来,怪不得头越来越低,书上的字越来越模糊。

他对天文、地理、航海这些知识感兴趣,学完之后就会拿去讲给兄弟们听,再结合以前从南怀仁那里听到,关于世界各地那些稀奇古怪的故事。

几位阿哥可喜欢听他讲故事了,那可比听师傅讲《礼记》有意思多了。

开春之后,天气明明暖和了几日,这天不知道为什么,下了好大一场雪,鹅毛大雪落了整整一天一夜,把紫禁城的染成了白茫茫一片,配上朱红色的宫墙,黄色琉璃瓦,美得就像一幅画。

外面风雪交加,天色阴沉,屋内也不适合看书。这天下午,胤祐没去弘德殿,却也无事可做。

他忽然想起来,自从从阿玛额娘出宫那天之后,他就没有见到过太子。听说太子哥哥现在可忙了,要不停地看奏章,看奏章,看奏章。

不仅要看,还要根据以往所学开始批奏章。太子一向处事稳重又谨慎,生怕有什么错漏。于是一本奏章要翻来覆去看好几遍,下笔慎之又慎。

他每天处理完这些事情,回到毓庆宫都已经很晚了。

今日风雪太大,他便提早回了毓庆宫。命人将没有批阅完的奏折带上,回去继续看。

胤祐到毓庆宫的时候,太子还没有回来。熊嬷嬷正在吩咐其他人烧水沏茶、准备暖炉、备好点心,再把惇本殿内的灯都点上。

看到胤祐来了,赶紧上前招呼他:“今日这么冷,七阿哥怎么来了。”

胤祐看着她还是有点发憷:“我……我来看看太子哥哥,我好久没有见到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