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第 120 章

胤祐忽然发现有什么地方不对劲,他的兄弟们怎么都安静了?

他试探着在船上叫了两声:“五哥,六哥,八弟,你们要不要一起上来看看?”

“……”

依旧没有理他,耳边只有风吹过湖面时荡起的水声,还有草丛间的虫鸣,稻田里青蛙的叫声……

“七哥……”

八阿哥的声音戛然而止,带着一点胆怯和慌乱。

胤祐终于发现了不对劲,鲤鱼打挺从船上坐起来,动作太大,引得船身又是一阵摇晃。

换了个角度,他这才发现,水面上除了月光的倒映,还有灯笼的倒影,以及一抹明黄。

胤祐脑子里闪过无数念头,倒下装死、跳进湖里、乖乖认错、乌库玛嬷救我……

太皇太后现在已经睡下了,可救不了他。他今天这顿打在劫难逃。

小家伙在心里叹了口气,转过身,就像来时那样,又轻轻一跃,回到了岸上,几步跑上台阶,站在堤岸上。

甚至不用抬头,他就已经可以想象阿玛此时此刻的表情。

五阿哥、六阿哥和八阿哥默默地站在后面,低着头不敢吭声。五阿哥怀里空空如也,小狐狸已经跑不见了。

康熙看着他,眼里隐含怒意,“跪下”两个字还没出口,胤祐就像猜到了他要说什么,一掀衣袍就给他阿玛跪下了:“儿臣知错了,请阿玛息怒!”

他从小到大都这样,认错认得干脆利落,没有半点包袱。

“你哪儿错了?”

当然是错在调皮捣蛋的时候,应该小心一些,不能被阿玛逮到。

但是现在被逮到了,他只能乖乖地自我反省:“不应该到船上去玩,额娘说了,这样很危险。”

“知道危险,你还敢上去。”康熙转过身来,指了指后面站着的三个儿子,“还怂恿你的兄弟们跟你一起去。”

胤祐咬了咬下唇,可怜巴巴的说道:“我以后再也不敢了,阿玛你就饶了我这一回吧。”

“皇贵妃轻轻摇了摇头,这小崽子,聪明的小脑袋都用在了调皮捣蛋,以及被阿玛逮着后怎么斗智斗勇上了。

他虽然认错认得诚恳,但毕竟是自己看着长大的儿子,康熙可太了解他了。这次知道错了,下次还有别的稀奇古怪的犯错方式。

于是,他转过头来问道:“胤祺,师傅最近《礼记》讲到哪里了?”

“……”

五阿哥心里还在想小狐狸跑哪里去了,会不会迷路了呀。阿玛忽然点到他的名字,他还没反应过来,吞吞吐吐的答道:“回汗阿玛,讲……讲到了《虞书》。”

“嗯?”康熙转过头来瞪他一眼,“你说什么?”

《虞书》是他们现在正在学的《尚书》里面的章节,跟《礼记》半点关系都没有。可怜了五阿哥这个才勉强能看懂汉文的学渣,被皇父忽然点名,一时慌乱,说错了。

八阿哥赶紧站出来替他五哥解围:“回汗阿玛,师傅现在讲到了《文王世子》。”

胤祐倒吸一口凉气,《礼记》又不想《论语》那么短小精悍,一篇文章可长了,师傅都要分好几天才能讲完。

也不知道弟弟这是在帮他还是在坑他,要是阿玛张口就让他把《文王世子》抄一百二十遍,那真是手抄断了,都抄不完。

八阿哥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又壮着胆子补充道:“《文王世子》的第一段。”

康熙看了几个人一眼,知道这是兄弟几个在互相打掩护。大过节的,又这么晚了,他也不想再追究什么。

于是,对胤祐说道:“那就把这一段抄一百二十遍,三日后交给朕检查。都回去吧。”

“谢汗阿玛。”

看着康熙和皇贵妃的背影渐渐走远,兄弟几人这才站起来。

胤祐愁眉苦脸的转身往后走,全然没有了欣赏月夜的兴致。

八阿哥上前安慰他:“七哥,第一段很短的,一会儿就抄完了,我帮你一起抄。”

第一段虽然短,但也有一百二十遍,而且以前抄书都是七日之内抄完,现在变成三日之内抄完,时间缩短了一半还多。

胤祐无比幽怨的叹了口气:“你们谁也有帮不了我。”

虽然八阿哥的字写得也不错,但是和胤祐比起来,那也有天壤之别。他的字迹没有人能模仿,康熙一眼就能看出来。

就算是太子和四阿哥现在也没办法帮他抄书,他只能自己动手抄完这一百二十遍。

蒙古那边又开始打仗了,噶尔丹率领两万蒙古精锐奇兵从□□会河开始,大举进攻蒙古其他部落。

这一次,噶尔丹不再掩饰他们和沙俄那边的盟友关系,甚至公然在身边带了一位沙俄使者,为他出谋划策的同时,与俄国沙皇那边也保持密切的联系。

康熙真是勃然大怒,就这他如果还在跟俄国人的谈判中做出重大让步,那才真是缺心眼儿。

就在准噶尔和蒙古其他部落打仗打得热火朝天的时候,他又让信使给索额图送去新的旨意:“告诉俄国人,要么无条件接受大清帝国的所有条款,签订边境条约,要么立即返京。”

阿玛这么忙,胤祐以为顾不上他了,哪知道康熙忙归忙,儿子的教育问题却丝毫没有落下。给了他三天时间抄书之后,就把人叫去了澹宁居。

胤祐进屋的时候,康熙和太子刚议事完毕,父子俩正坐下来喝茶。用的就是那套十二花神杯,康熙是真的对这套杯子情有独钟,年初去江南的时候还带上了。

胤祐也喜欢这套杯子,他喜欢诗词,也喜欢欣赏所有美好的事物,这套杯子在创作灵感上就有他的参与,成品更是难得一见的精品,父子俩的审美高度重合。

“小七来了。”太子一抬眼,看到了,笑盈盈的朝他招了招手,让他过来。

小家伙给阿玛和太子哥哥请安,然后交出自己抄写的《文王世子》,在康熙一页一页查阅的时候,他就盯着桌上的杯子看。

现在是八月,康熙用的正是那只桂花杯,上面的诗句是唐代诗人李峤的《桂》:“枝生无限月,花满自然秋。”

太子用的是七月兰花杯,上面印的李峤的《兰》:“广殿轻香发,高台远吹吟。”

康熙把看过的纸张递给太子,看到胤祐低着头,眼睛一眨不眨的盯着桌上的茶具。

康熙问他:“你在看什么。”

胤祐说:“我想喝茶。”

太子从他抄的《文王世子》中抬起头来:“我记得小七可从来不饮茶。”

康熙露出个意味不明的笑容,吩咐道:“来人,给七阿哥倒杯白水来。”

“不不不……”胤祐赶紧拦着他,“阿玛,我今天就想喝茶。”

“你今天想喝茶?”

小家伙点点头,把自己抄的书递到阿玛手里:“你瞧瞧,我这字是不是又进步了?看看,这一横大气磅礴,还有这一竖遒劲有力,还有还有,这一点,你看看。”

康熙依言,仔细看了看,没看出什么特别之处,但还是做出了肯定的评价:“嗯,写得不错。”

胤祐推了推他的手:“你再仔细看看。”

他这么一说,太子也偏过头来看,好奇道:“这一点有什么讲究吗?”

胤祐眨了眨眼:“没有看出点儿盛唐的气韵来吗?”

\"……\"

他说话的时候,整个人不知不觉就靠在了康熙抬起的手臂上,老父亲颇为不满的推了儿子一把:“站好,站好!”

胤祐只能乖乖站好:“我想喝茶,用那个六月的荷花杯,我还没喝过呢。”

康熙吼他:“你还敢提要求!”

胤祐没被他吓着,但一旁的太子惊得不轻,手一抖,清透温润的瓷杯从指间滑落,眼看着就往地上摔去。

“……”

太子瞳孔骤缩,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梁九功心都跳到了嗓子眼,差点惊叫出声。

就连康熙的眼睛也瞪大了,心跳有一瞬间的加速。

可是,预料中瓷器碎裂的声音并没有响起,那只七月兰花杯却落入了一只同样白净的手里,里面的茶水洒出来,全都泼在了手背上。

胤祐把杯子搁在桌上,又甩了甩手:“太子哥哥小心,这茶有点烫。”

“帕子,拿帕子过来!”太子急忙拉过他的手来仔细查看,生怕把他烫伤了。

茶水是有点烫,但还不至于烫伤,也就是胤祐这小崽子细皮嫩肉的,手背有点红。

康熙赶紧叫人打一盆凉水进来,又让胤祐把手放进去。一时间都不知道该责备谁比较好。

反正杯子也没碎,太子又不是故意的,小家伙反应快,身手矫健,接住了杯子,字还写得那么漂亮,老父亲再大的火也早已经消了。

“梁九功。”康熙吩咐道,“去把那只荷花杯取来。”

胤祐终于如愿以偿的用那只六月荷花杯喝上了茶,杯子很漂亮,茶也很香,小家伙心满意足。

这时候康熙转头看太子,又说起了另一个话题:“明年你也该十七了。”

太子颔首:“是,阿玛,明年虚岁十七了。”

“你从小学习勤勉刻苦,处理政务方面又谨慎踏实,颇受内阁大臣好评,到了这个年纪,也该考虑大婚事宜。”

这个事情太子哪里好,说什么,只能应道:“全凭皇父做主。”

胤祐回忆了一下,阿玛给太子选定太子妃已经是好几年前的事情了。

他那时候还拉着五阿哥去偷看来着,那两个姑娘,一个现在已经是大福晋,另一个,将是未来的太子妃。

“哇!太子哥哥要娶媳妇啦!”

太子现在毕竟已经是个十五六岁的大小伙子了,对这种话题正是敏感的时候,立刻脸就红了起来:“小小年纪,你就知道去媳妇了。”

“那当然,我以后也是要娶媳妇的。”

康熙看着他,心里倒是有点计较了,把朝中所有大臣在心里过了一遍,愣是想不出什么样的人家教养出来的女儿,能许配给他的小七。

回到畅春园之后,胤祐只有数学课去无逸斋和大家一起学习,其他时候都在他的承露轩。

纳兰发现,他的学生学习进度实在太快了。他陪着皇上南巡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回来之后,胤祐便告诉他《中庸》、《孟子》和《礼记》自己已经学完了。

《大学》和《春秋》对胤祐来说过于简单了些,纳兰都没有给他讲什么,他自己背下来,很快就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