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第 141 章

胤祐扬了扬下巴,满脸骄傲:“我也觉得我很了不起。”

说着她又往前走了一步,皇贵妃笑着看他:“你想干嘛?”

胤祐眨了眨眼,调皮的说道:“想要抱抱,可以吗?”

“当然可以!”虽然儿子已经十三岁,跟自己差不多高了,但小家伙还是会撒娇要抱抱,她这个做额娘的必须满足。

抱完之后,皇贵妃拍了拍儿子的肩膀:“走,去书房,做两道题我看看。”

“……”

在数学方面,皇贵妃能交给儿子的很多,至少九年义务教育再加高中三年的数学都能交给他,甚至高数她现在也还记得一些。

康熙也留下许多书在这里,其中就有几本来自欧洲的数学和天文著作,皇贵妃也时常翻阅,看到典型的例题也会摘抄下来给儿子讲解。

就算是从她这个现代人的角度来看,她儿子也绝对是个天才。记忆力好,有过目不忘的本事。理解能力强,学习效率高,不管多么高深的知识,说一两遍,他就懂了。

“宝宝,”皇贵妃向他总结一些自己当年读书的经验,“有一个道理你必须明白。”

“什么?”胤祐从一道题中抬起头来,“你已经很久没有叫我宝宝了。”

“哪有很久?”皇贵妃摸摸他的头,“额娘是想告诉你,不是每个人都有你这样的学习能力,所以在授课的过程中,你要有足够的耐心。”

胤祐放下笔:“我不讲课,是三哥给他们讲。”

皇贵妃慢慢的引导他:“那三阿哥也没有教书育人的经验,你作为兄弟是不是也应该给他一些建议?”

“数学属于基础学科,本应该是从小学起,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这些庶吉士寒窗苦读十数年才有及第的机会,大部分人在三十岁上下,甚至更加年长。他们这个年龄,再开始系统学习数学,有点晚了。”

“啊?”胤祐听到额娘的话才恍然大悟,这的确是个问题,“那怎么办?”

“教育需要改革,摒弃那些老旧的选拔人才的方式,重新搭建新的体系。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动用几代人的努力。你能意识到这一点,并且勇敢的走出这一步,额娘就已经觉得很开心了。”

胤祐听到额娘开心,他也开心:“那接下来应该怎么办?”

“当然是做好眼前的事情。对于这些庶吉士,比起交给他们那些公式和解题方法,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深刻明白,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的重要性,将来,他们成为一方父母官的时候,去影响更多人。”

胤祐认真的点头:“我明白了,我会把这些想法传达给三哥。”

他今天穿了件月白色常服,胸前有大团金线如意刺绣,衣领和袖口都是蓝色的,衬得他宽肩细腰,看起来是个很精神的小伙子。

皇贵妃替他整理了一下衣领,用一种十分宠溺的语气数落道:“从小就是个讲究的小崽子。”

胤祐挺了挺脊背,站的笔直,正色道:“我帅吗?”

“我儿子,当然是最帅的!”

“嘿嘿,我也觉得!”

胤祐对这个蒙养斋尤为上心,在初建过程中他就出了许多力,帮了三阿哥许多忙。

三阿哥要从庶常馆中选拔一些人才,就要先进行一场考试。

考试题目是三阿哥和胤祐一起出的,题目都很简单,并且和生活密切相关,并不考验他们的计算能力,主要是考察他们的解题思路。

胤祐见过一些庶吉士,圣贤书读得倒是很好,也写得一手好字,张口就是圣人之言。

但是,许多人真的就只适合读读圣贤书,写写八股文。胤祐也看不出来,他们将来当了官会是什么样子,反正对于数学是不怎么行。

最后,脱颖而出的那一批人,无一例外,都比较年轻,而且之前就有一定数学基础。

笔试过后,三阿哥还要对他们进行面试。面试的题目也是胤祐帮着想的。他始终坚持额娘说的,以考察他们的逻辑思维为主,而不是计算能力。

除非有那种心算能力特别突出的,这种人是天才,可以留下来,以后有大用处。

最后,经过三阿哥的层层选拔之后,最终录取的只有梅珏成、陈厚耀、何国宗、明安图、杨道声五人。

康熙见他们的办事效率如此之高,而且也引得翰林院和庶常馆一帮人热烈讨论。

于是,他挑了个日子发布圣谕,正式在蒙养斋设立“算学馆”。还一并公布了算学馆的师资——由他亲自指导学习西方数学,也会派遣西洋传教士前来授课,日常教学事务由三阿哥负责。

虽然只收了五哥学生,不过这个算学馆能设立起来,胤祐就已经很高兴了。在从无到有这个过程中,他也在不断学习思考,时常去向皇贵妃请教问题,几个月的忙碌下来,整个人也成长了许多。

忙完了算学馆的事情,时间也已经到了秋天。粮食丰收之后,紧接着四阿哥又命人种了些玉米。

这东西是从南方传过来的,早些年山东开始种植,后来直隶这边也开始种,今年四阿哥也想尝试一下,就种了一些。

七八月小麦收割之后,就种上玉米,到了十月也就成熟了。

收割之后留,四阿哥就派人送了些去皇贵妃那里,让额娘尝尝鲜。

他又顺便去了趟承露轩,胤祐刚上完张勇将军的课,把人送到门口。

正好,四阿哥把第一次种植玉米,收成还不错的事情跟他一讲了讲,顺口还说了一句:“我让人送了些去集凤轩,让额娘先尝尝。”

胤祐一听,可来劲儿,拉着他哥就往院外去:“走走走,咱们也过去瞧瞧。”

兄弟俩来到集凤轩,掀开帘子进屋,胤祐就迫不及待的问:“玉米煮好了没有,我要尝尝。”

四阿哥似笑非笑的看着他:“你倒是心急。”

皇贵妃招呼他俩先坐下,宫女端上茶盏。

胤祐长到十四岁,还像小时候那样,只喜欢花茶和果茶,再加点冰糖、蜂蜜什么的,酸酸甜甜,简直就是他的最爱。

四阿哥可比他讲究多了,他钟爱普洱,还必须得是云南上贡来的普洱。海拔、温度、土质、降雨量、光照,缺一不可。

甚至通过品茶,四阿哥就能大致了解当年云南地区的气候情况。

不过这种了解有滞后性,没什么参考价值。

不一会儿,宫女就把煮好的玉米端了上来。胤祐迫不及待的拿了一个,烫得嗷嗷直叫,又扔回盘子里,赶紧去捏自己的耳朵。

“慢着点儿,又没人跟你抢。”四阿哥赶紧将一旁宫女递来的毛巾塞他手里,“这么大的人,怎么还跟小时候一样。”

胤祐拿毛巾擦擦手,笑道:“你也跟小时候一样。”说到这里,他又觉得似乎哪里不对,而后改了口,“应该是小时候的你就跟现在一样。”

四阿哥明年就该虚岁十八了,康熙已经给他挑好了嫡福晋,本来想早早的让他完婚,但是皇贵妃不同意。

皇贵妃本来对这个嫡福晋就不是很满意,她不满意的原因并不是嫡福晋出身不够好,相反,嫡福晋出身很高贵。是内大臣费扬古-乌拉那拉氏的女儿。

费扬古自幼蒙受皇恩,被皇太极留在内廷抚养。他的妻子爱新觉罗氏正是努尔哈赤的后人。

这血缘关系隔了五代人,其实已经很稀薄了。就算放在现代社会也不算近亲结婚。

但皇贵妃不免还是有些担忧,但康熙坚持,认为这是满洲贵女中,年龄家世和四阿哥最相配的。

他是皇贵妃养大的孩子,自然要在适龄女孩子中挑个最好的。

既然如此,皇贵妃也就没说什么,但只有一个要求——至少要等她的小四虚岁十八之后再完婚。

说起来,就算四阿哥十八了,人家姑娘也才十五岁。

康熙已经做出退让,皇贵妃再提要求,他就该不耐烦了,于是也只能这样。

“你哥哥那是从小就稳重、懂事,不像你。”皇贵妃挑了两个不那么烫的玉米掰成两半,给兄弟俩一人一半。

胤祐拿起玉米就开始啃:“我怎么了,我从小聪明可爱。”

四阿哥低头轻笑一声:“你现在也聪明可爱。”

“所以咯,咱们都和小时候一样,没什么变化。”

“对!”四阿哥也拿起玉米啃了一口,“咱们永远都和小时候一样,没什么变化。”

玉米的口感一般,但因为是哥哥种的,胤祐搁嘴里也嚼出了滤镜,总觉得甜甜糯糯的,十分好吃。

皇贵妃又问他:“你们的算学馆怎么样了?”

“挺好的。”胤祐啃完那半截,又拿了个整的,“选出来的这几个人对数学都有一定基础,又对这个感兴趣,现在主要是学习西方数学,所以还挺顺利。”

皇贵妃又问道:“我听说,你阿玛也会亲自去给他们授课。”

“对!他给梅珏成讲解借方根,给陈厚耀讲过西洋定位法、虚似法。”

皇贵妃点点头:“那挺好。不过这些都很基础,岂不是很快就学完了?”

“还好啦,三哥讲得更加深一些。”说到这里,小家伙忽然抿嘴偷笑,“那日阿玛让我去澹宁居写字给他看,三哥来向他汇报算学馆的事情,我就给他们提了个建议。”

胤祐吃完一根又拿一根,正准备肯,被四阿哥拦住了:“少吃一些,过会儿该用完善了。”

胤祐只好悻悻的把手收了回来:“这点儿算什么,我吃十个八个也不成问题。”

他这绝不是夸张的修辞手法,而是实事求是。

他现在饭量越来越大,顿顿都是光盘行动,吃完了还不够。

胤祐最喜欢到凝春堂或者集凤轩,甚至康熙居住的清溪书屋去蹭饭。

太皇太后看着他吃饭就觉得香,一个劲儿的问他够不够,不够再让小厨房加两个菜。

皇贵妃则是吃完就拉他去湖边散步,生怕他像小石湖那样吃多了积食。

康熙看着这傻小子,心想儿子养了十几个,幸好能吃的也只有这么一个,要个个都这么能吃,那还得了,内务府都得让他们吃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