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第 145 章

过了居庸关之后,大军行径的路线就由向西转向正北。

康熙派遣胤祐跟着左副都御史阿山,去祭拜居庸关山川之神。

胤祐漫不经心的骑在马上,看起来就对皇父这个安排不怎么满意的样子。

阿山摇了摇头,他真是摸不透这位七阿哥的性子。皇上交代的祭祀是皇家尤为重要的活动,其他皇子若是得了这个机会,一定会慎重的将事情办好。

这位七阿哥倒好,一路上那副漫不经心的事情,仿佛是来游山玩水的。

胤祐确实是来游山玩水的,拜什么山神拜他还差不多。

居庸关建在,始自秦代,比山海关的建造还要更早一些。

相传秦始皇修筑长城时,将囚犯、士卒和强征来的民夫徙居于此,取\"徙居庸徒\"之意。

居庸关建在一狭长溪谷之中,两旁山势雄奇。周围清溪萦绕,翠峦叠嶂,花木繁茂,山间鸟鸣。绮丽的风景,有\"居庸叠翠\"之美誉,置身于其中,往两旁山峦仰望,尤为壮观。

虽然不怎么情愿,但为了完成任务,胤祐还是跟着阿山一道,祭拜山川之神。

他对小剑灵说道:“把山神叫出来我瞧瞧。”

“算了吧,他可不敢出来见你。”

祭拜山神之后,胤祐同阿山一起登上云台。那上面有一间喇嘛庙,称泰安寺。云台的基座是由汉白玉构成,

胤祐还在云台周围发现大量诗词曲赋和碑刻,历经各朝各代,文字也大不相同,有的少数民族文字,他甚至不认识。

胤祐看得新奇,但阿山催促他回去了。他们还得赶路。

胤祐跟着康熙的大军继续往北方蒙古草原行径。越是往北走,气温就越低。他们需要翻过长安岭,登山的距离至少有十里路。

为了防止车马秩序紊乱,康熙命令大多数官员和将领下马,在沿途指挥,保证辎重粮草顺利上山。

康熙倒是没有让两个儿子下马,但胤祐却自觉自愿上前帮忙。

他发现行军打仗的将军不是只有中军帐中运筹帷幄,或是率领三军冲锋陷阵。那只是其中一部分工作,而大部分时间,他们需要长时间赶路、宿营,翻越崇山峻岭、风餐露宿,除了日常琐事,还会有意料之外的情况需要处理。

比如这一日,他们在山顶宿营。睡到半夜,胤祐就感觉本来背对着他睡着的八阿哥,忽然翻个身往他怀里钻,梦呓一般,说了声:“七哥,好冷。”

胤祐也感觉到了,半夜强降温,冷风不知道从哪个角落,源源不断的往里灌。

兄弟俩只能抱在一起,才能继续睡,不然早就冻醒了。

早上起来一看,原来昨晚下了一场大雪,俯瞰山林,银装素裹。

关键是下山的路积雪足有半尺厚,人倒是能走,马也凑合,马车可不行。

康熙便命大军留在宿营地,又派一小队人马到前方探路。

不过好在雪很快就停了下来,艳阳高照,到了中午雪就化了,他们这才继续赶路。

最近几日天气并不好,昼夜温差大,白天很晒,晚上很冷,一到中午就开始刮风。

这样的天气让人们的心情也跟着大起大落。官员和骑兵还能骑马,步兵和火器营,以及一些仆从就只能步行,其实还是很艰苦的。

众人的精神状态明显不如刚出发的时候。

就这样,大家精神萎靡,但仍旧井然有序的下了山。

下山的路比上山时好走许多,平坦路途还短。张诚告诉胤祐,这说明山的背面比南面高一些。

胤祐恍然大悟,这就是地形特点,制作地图的时候就应该画上去。

这天继续行军,仍然是崇山峻岭,大部队继续行径,再有不到两日路程他们就将到达蒙古平原,到时候路就会好走许多,三万六千大军也能回合。

胤祐坐在马上,眼睛却四处张望,有时候看看湛蓝的天空和柔软的白云,有时候也看人,看那些士兵脸上的神情,去猜测他们心里所想。

“小七,你快看旁边!”

胤祐耳边忽然出现一声尖叫,是小剑灵,除了他,谁也听不到这个小东西说话。

胤祐正想让他别这么大惊小怪,有什么事好好说的时候,眼角余光就看到旁边一个人抽出匕首,抹向自己的脖子。

霎时间周围的人都没有反应过来,但胤祐的屁股已经离开了马鞍,整个人腾空飞了起来。

他轻功很好,飞檐走壁没有问题,越过几排正在行进中的士兵更是不在话下。这是傅先生教的,小剑灵非说也有自己的功劳。

他越过众人头顶的时候又快又灵敏,身形飘逸灵动,衣袍随着劲风翻飞的画面格外好看。

周围的士兵不约而同的,眼睛都望向了他这边。

就在那人的匕首即将划破自己脖子时,胤祐的脚尖已经踢上了他的手腕。

这个人胤祐认识,还打过好几次交到,当初就是他来报告胤祐胭脂和小白龙打架的事情。

那是一个牧马的官员,唯一的工作就是照看康熙的马匹。但他好像生病了,实在坚持不了走那么远的路,但又不想一个人被抛在荒山野岭养病。指不定病还没养好,就先被山中的野兽吃得骨头也不剩下。

就算胤祐没用多少力气,但这一脚下去,也够他受的。手腕一麻,匕首就落了地,随即整个人也因为惯性,向后面倒去,最后坐在了地上。

所有人的目光都望向这边,就连康熙也看了过来。

他脸上的神情,冰冷而凌厉,仿佛用眼神在说,一个上马驷的马曹,死了也就死了,唯一的作用就是动摇军心,还得把他随身的马匹、行李、骆驼和粮食分配给其他人,财产充公,尸体抛弃在路边,以儆效尤,看以后谁还敢。

胤祐却觉得,有问题解决问题就是了,不用寻死觅活,给旁边的人造成影响和心理负担。

其实也不用处理什么,就是给他看了看病,吃了些药,做点心理辅导:“你的工作这么轻松,不就是跟着皇上走一趟,回来就能领赏,怎么那么想不开?”

聊了半天才知道,原来这位大哥昨晚上就感觉身体不舒服,向自己的上司汇报,非但没有等来军医的治疗,反而还被骂了一顿。

天气忽冷忽热,感受风寒的人多,军医忙着给王公大臣看病,哪里顾得上他们这些打杂的小喽啰?

到了白天,还得继续赶路,他们每天至少要行径五六十里的路程,跋山涉水的,确实很不容易。

胤祐开导了他一番,又给他诊了脉,吃了些药。其实一两句安慰的话,人也就不那么钻牛角尖了。

更何况安慰他的人是七阿哥,温柔细心又好说话。

而后,胤祐带着他回归大部队。康熙没说什么,但还是略施惩戒,罚了那人的俸银。

胤祐认为赏罚分明是应该的,但是每一名士兵的性命也很重要,即便是上了战场,也不能叫他们白白的去送死,更何况,现在还没上战场,怎么就开始有战损了?

康熙看着他,过了半晌才说道:“你这么仁慈,以后怎么做大将军?”

胤祐惊讶道:“做大将军就不能仁慈了吗?”

康熙冷哼一声:“做大将军,如果太仁慈,还怎么上阵杀敌。”

胤祐耸了耸肩:“仁慈是留给自己人的,对敌人那自然是要残忍一些。”

康熙又问道:“如果一支军队,纪律不够严明,如何能管理好那么多人?”

胤祐却说:“我认为,纪律严明和珍惜他们的生命并不冲突。他们违反军规自然应当受到处罚,但并不是用死亡来威胁他们。”

“谁教你的?”

胤祐又有些诧异:“《论语》、《孟子》不都是这么说的吗?”

康熙比他更诧异:“你一个天天在书房门口罚站的学生,还知道《论语》、《孟子》说了什么?”

“……”

胤祐无奈叹了口气:“看来师傅们没上在阿玛跟前告我的状。”

“不需要别人告你的状,你在上书房哪会儿干了些什么好事,整个翰林院都知道。”

“额……”

两天之后,他们终于走到了蒙古平原地区。于是,队伍开始放慢速度,等到与前后的其他军队汇合。

这天,他们走了四十多里路,最后来到一条湍急的小河旁。这个季节,北方的天气仍然有些寒凉。为了避免涉水,大军在平原上弯弯曲曲绕行了大约十里路才来到一处湖泊旁。

这时候太阳渐渐偏西,快要落山了,康熙便命令在这里宿营。

康熙不知哪里来的兴致,要在湖边钓鱼,拉着胤祐和八阿哥陪他。

三个人坐在湖边,胤祐和八阿哥一人拿了根鱼竿,分别坐在康熙两侧。

康熙问他俩:“知道这湖叫什么名字吗?”

八阿哥平时最是踊跃回答皇父的提问,但今天这道题去把他难住了。

这个地方他们没来过,湖泊叫什么他还真不知道。

胤祐用蒙古语说出一个名字:“郭和苏台察汗诺尔。”

这就是草原上的一个小型湖泊,其实就算是草原上的牧民也不一定能叫得出名字,康熙也是刚才听

但是胤祐竟然叫出来了,这倒是令康熙有些意外:“你是怎么知道的?”

胤祐笑了笑没接话,过了一会儿他才说道:“这一路到巴颜乌兰,大大小小的山川、河流、湖泊、还有城镇,没有我不知道的。”

“……”

康熙看着儿子,半晌没说出话来。

这小家伙说要上前线打仗,一点也没有开玩笑。他在出发之前,已经做过打量准备,查阅过许多资料。

他那日在山上发现煤矿,虽然有一部分原因是观察细微,但还有一部分原因,就是他查阅过一些资料。说很早以前,就有附近的山民,曾经在太行山脉的余脉,零零星星见到过煤。

胤祐和八阿哥努力了半天,两个人什么也没钓起来。此时天已经快黑了,鱼漂下沉,康熙适时手竿,一尾叫不出名字的鱼在半空奋力摆动尾巴,水滴溅得到处都是。

身后的大臣又开始夸张的惊叹,随即你一句我一句,开始吹嘘皇上乃是真龙天子,竟然能在如此寒冷的季节从水里钓上来鱼。

胤祐凑过来看了一眼,又咽了咽口水,问道:“今晚吃鱼?”

康熙很是高兴,反问道:“你想怎么吃?”

胤祐转头,去看八阿哥:“小八,你说,怎么吃?”

八阿哥想了想,说道:“我猜,七哥想烤着吃。”

康熙四十多岁的人,还有军务在身,倒是没什么功夫跟两个儿子野外烤鱼。

于是,他就把这条鱼赏了两人,让兄弟俩自己去烤。

这鱼倒是挺肥,架在火堆上滋滋啦啦的,听着就怪有食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