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页

早在顺治五年,清摄政王多尔衮调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三王率旧部南下时就给予了他们极大的权限,允诺三王将来都可以在南方获得一省之地作为世代镇藩之地。时至今日,多尔衮虽死了有七年,但清廷对其当初对三王的承诺倒也不否认。只不过定南王孔有德死在了桂林,耿仲明因为逃人的事畏罪自杀,现如今只余尚可喜和承了父亲王爵的耿继茂。

多尔衮当年对三王的许诺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入关后满州兵马伤亡太大,单靠数万满八旗加上同等数目的蒙八旗根本无法打败南明,已无法对关内实行有效占领,故而多尔衮采纳以汉制汉的政策,下令早年降清的孔有德三人率旧部南下,为了鼓励他们替清廷卖命,这才册封三人为王,同时允诺日后三王可在南方选一省永镇。

时至今日,多尔衮当初封王的背景已然改变,如今的南明政权只余西南数省之地,而清廷已拥有大半个中国,虽然南明政权得到了大西军的支持,现正在湖南、四川、广东等地与清军对峙,并且南明大将李定国前后两败清军,阵斩尼堪亲王,火烧定南王孔有德,但整个明清对峙的局面仍是清占优,明处劣,毕竟西南数省太过残破,无论是人力还是物力都不足以和占有大半个中国的清廷相比,故而在天下人看来,清廷迟早是能灭了南明坐稳江山的。

既然清廷肯定能夺取天下,那么多尔衮当初对三王允诺的永镇之事便成了件让清廷头疼的事,一方面南明还在顽抗,另一方面如今清廷用来对付南明的主要兵马都是汉人,若这个时候否定多尔衮的政策,难免会让替清廷效命令的汉官汉将产生“狡兔死,走狗烹”的念头,也会让尚可喜和耿继茂对清廷离心,万一局面因此有所变化,对清廷肯定是得不偿失的。

如今三王变两王未免不是一件好事,若是清廷真的实践当初多尔衮对他们镇藩的承诺,那么日后就会少拿一个省出来,这显然是极实惠的一件事情。虽然顺治皇帝不这么想,但架不住满朝文武的压力,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下这事。不过他也不是没有作为过,当初耿仲明因为逃人的事死后,顺治就一直拖着不让耿继茂袭他父亲的王爵,打得就是再少拿一省出来的念头。这念头却是颇为的小气了,还是她的母亲一再劝言这才让耿继茂袭了王位,要不然如今的靖南王怕还是担个一等精番哈奇这种无足轻重的爵位。

揣磨上意乃做官必然决窍,何况“忧国忧民”的广东总督大人,故而李率泰上任以来对平南、靖南多有抵触,大的方面不敢动,小动作却是不断。上任数月以来,除了他从北方带来的标营,广东绿营这边总算是被他渗了一些水,现下多多少少也能掌几千营兵,万一广东二藩真有异心,这几千营兵就是总督大人最大的保障了。

除此之外,李率泰一直向清廷进言,希望朝廷能在广州也设满城,设驻防将军,这样有满州大兵坐镇,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广州都不虞有丢失的危险,只要广州不丢,广东局面就不会彻底糜烂。只可惜广东地处南方,气候太热,北方的满兵实在是吃不消这等天气,因而清廷迟迟没有同意李率泰的请求。去年李定国大军来犯时,从北京来的哈哈木等人一等李定国大军退走就迫不及待率部北返避暑了,此举更是让李率泰的请求无人支持。

得知尚可喜已经调兵增守新会后,李率泰无话可说,二藩在军事上的主导权不是他能干涉的,但是对于领军增援新会的尚之信,李率泰却是颇为的瞧不上。在他看来,平南王世子,今年刚满20岁的尚之信就是个活脱脱的二世祖,而且还是个狂妄自大,骄横暴躁的二世祖。

尚可喜不派大将出援,却派自己自大无比的儿子领军,这让李率泰对于新会城的得失存了不少担心。而率部出援新会的尚之信在出城后也是一肚子怨气,不明白父亲为何要同意耿继茂那小子的要求,让自己领军。

虽同属汉军旗,同样都是清廷册封的藩王,但尚可喜和耿继茂一个是汉军正黄旗,一个则是汉军镶蓝旗。身为平南王世子,尚之喜对耿继茂也是一百个不顺眼,论年纪,耿继茂还比他小一岁,因此看着比自己年轻的耿继茂袭了王位成了王爷,而自己却是个世子,虽说清廷也封他为公爵,但在耿继茂那小子面前就是低了一头,这让他十分的郁闷。

在外人眼里,平南、靖南二藩本是一体,当年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合称“辽东三矿工”,又一起渡海降清,其后又是一起率部南下,现在更是一起为清廷在南方卖命,故而论亲近,论关系,平南和靖南于公于私都是密不可分,本不该有什么矛盾,然而事实上二藩之间却是矛盾极深,原因便是二藩都想要广东成为自己的永镇之地,而清廷对此却是模拟两可,更要命的是清廷不仅对于广东到底归哪个藩王没有明确答复,还把这两个藩王一块塞在广东!

第155章 世子

粤省之地相较西南数省,邻省福建都堪称上省,不仅人口资源远甚周遭,更难得的是前明以来广东就有海贸之易,而海贸之易利润丰厚得叫人乍舌,如此一来,粤省自然就成了尚家父子眼中的世镇宝地。父子二人早就将广东视为他们的禁脔之地,要不然也不会在李定国大军两攻广东时如此卖命抵抗,换作别的省份,只怕早就撒腿跑了。

同样,靖南王耿继茂也对广东这块宝地眼热得紧,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在尚可喜这个父辈“老虎”面前,牛犊耿继茂可是一点也不怯,靖南王府这两年可是摆明了也要广东的,至少也是要分广东这宝地一杯羹的,要不然耿继茂也不会硬赖在广州不走。尚可喜为了撵走耿继茂,前后向北京上了数份奏疏,不过都是石沉大海,紫禁城里那位年轻的皇帝似乎对广东现在的局面很满意,并不着急就此定下广东到底归哪家藩王。

粥就一碗,僧却两人,庙里的主持又不管,二藩在广东的关系自然而然就变得十分微妙起来。大敌当前,二藩倒是能够携手,大敌一去,二藩可就不那么铁板一块了。这些情形,李率泰也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年轻的天子对他肯定也有所交待,要不然也不会一上任就急不可遏的给两位藩王上眼药的。

身为平南王世子,未来的平南王爷,尚之信要比弟弟尚之孝懂事得多,这个懂事倒不是说李率泰冤枉了他,论为人,尚之信确是狂妄自大,很是目中无人,除了他爹尚可喜及平南王府有数几人,其他人还真不被他放在眼里,就是亲弟弟尚之孝在他眼里也不过是个可有可无的人物,不过对于广东归属及平南王府和北京的关系,这位世子还是颇为懂事的,这两年尚可喜往北京递的奏疏大半都是他掇使的,其中有关移藩靖南的奏疏更是他一力操刀所为,当然,世子殿下笔墨是不怎么精通的,具体操刀人自有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