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页

不管不问,任凭北部的百姓被清军屠杀,对太平军的军心士气肯定是严重的打击,周士相无法接受这种事情发生。

此次清军三路来攻是太平军成军以来最大的危机,也决定了太平军能不能真正鱼跃龙门,影响广东大局,进而影响整个抗清大局,成为一支在岭南崛起的新兴力量。

所以这仗必须要打赢,在战斗开始前,周士相需要部下保持高昂的战斗意志和决心,而不是对家中妻儿的担心。为此,哪怕转移民众牵涉了太平军大量人力和物资,他也要付诸行动,不为别的,只为即将随他和清军做生死一搏的士兵们能够没有后顾之忧。

如果太平军打不赢这场战事,转移也好,不转移也好,香山的百姓注定结局是悲惨的。

将人都迁到一处集中起来,或许也是周士相的故意所为,他是将这些百姓当成了人质,以此逼使他的部下能够死战到底。正如新会那样,为了城中的亲人,男人必须殊死一战,没有后退的选择!

如何看待自己的行为,周士相内心也很矛盾,但他知道,他的选择只有一个,那就是战斗到死。

他死了,太平军也完了,太平军完了,香山的百姓也会完,大明更是会完!

一切,都完了。

想阻止这一切发生,唯有杀尽胡儿,唯有死地求生。

……

各乡公所有组织的撤离在台风影响下时断时续,至19日,香山县城已陆陆续续安置了2万余人。虽然不时还有百姓拖家带口在当地村公所的人员组织下来到县城,但人数却是越来越少了。很多人已经没法再逃出来,被清军追上杀害倒在路上的伏尸数以千计。

随着狂风的停歇,夜色下的黄沙河静悄悄,一点波澜都没有。

岸边的一处丛林中,依稀可见不少人和衣躺在那。林中除了人,还有十几辆手推车,车子上堆满了衣服被褥、锅碗瓢盆。这是一支从番禺往香山逃难的队伍,他们都是赵家村的人,刚跑出来时有200多人,现在却只剩不到一半了。

队伍的领头人是一个中年汉子,他叫赵大彪,世代打铁为生,传到他这辈,已是第12代了。据老人们说,赵大彪祖上是当年随南宋端宗皇帝一起从福建逃过来的大官,崖山一战后,他祖上和十几万军民一起投海殉国。投海时却因舍不得只有几岁大的孙儿一起死,便叫人将他带走。后来这孙儿便随那些南宋皇室后裔一起流落到香山,也改姓了赵,从此就有了赵大彪这一支。具体赵大彪当年投海殉国的祖上是南宋哪位大臣,现在已经不可考了。

这支队伍从逃出村子那天起就倍受折磨,他们曾两次被清军发现,结果便是失去了一半人。余下的人在清兵的追杀和风雨的侵袭下已经人人筋疲力尽,然而香山县城却还遥远得很。不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累得不行,他们选择在这黄沙河畔的林子里歇上一夜,好回复些力气明日继续赶路。

众人都已睡下,赵大彪却还是强打着精神在林子内外巡视了一番。他的腰间别着一把杀猪刀,这是逃难时从隔壁屠户家顺手拿来防身的,路上他曾用这刀剌死了一个想要抢他媳妇的清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