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5页

世上事,不过一个利字。安南为何背叛大明,无非是见明朝快不行了。但是和清朝交好,也并非非要纳投名状。只要价钱出的高,出的让安南人满意,安南人也没必要非要背上一个背叛宗主国的坏名声,他们也得考虑新宗主满清如何看待他们干的这件事。要是将来满清也不行了,他们是不是也会这样干?再者,满清也不可能因为安南人没有将他们扣下的明朝官员和士兵交给他们就向安南宣战。

所以,周士相自认赎人这个方案可行,在他的坚持下,铁毅等人便没有再言语。

决定赎人后,周士相还要考虑一个合适的使者去安南充当说客,最后他决定派六官的吏官桂永智去安南。

董常清这个兵官也是有眼光的,也不主张现在和安南人开战,因为太平军底子太薄,湖南和广西压力太大,一旦和安南开战,实质才拥有150万人口的广东根本支撑不了这场战事。所以大帅说要赎人,董常清欣然赞同,按周士相意思提笔将发往广州的公文写好后,一边递给周士相,一边随口说了句:“安南那地别的不好,就一个好处,地里的稻米是一年三熟,粮食多的吃不掉。”

闻言,周士相拿公文的手停在了那里:“你是说,安南有很多大米?”

“很多,不仅大米多,而且比咱们的米要香。”

董常清点了点头,没有多想,话刚说完,却见大帅将写好的公文转手撕了。

“既然粮食多,那就开战吧。”

第598章 粮食意味一切

安南的粮食很多,所以周士相决定开战。

不惜一切代价开战,顶着巨大压力对安南用兵,只为安南有粮。

粮食,周士相太需要了。

明清战事,于其说是两个民族的战争,不如说是粮食的战争。

这个时代,说什么都是虚的,唯有粮食才是真的。

有粮,就会有兵,有人卖命;无粮,强大如大明王朝,也瞬间崩塌。

为了粮食,尚在关外的后金便多次入关抢劫;为了粮食,大清兵几乎逢城必屠,只为杀掉那些多出来的嘴巴,以此减轻大清的负担,从而避免明朝为饥饿流民所覆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