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5页

下面人怎么想,顺治管不着也不想管,只不断催促索尼他们动作快些,手脚麻利些,早日准备妥当。

索尼他们也想快,可这事哪能快,点兵调将的事还好说,照册点名就是,可大军所需粮草可不是拿着花名册就能变出来的。一帮内大臣们这会算是干出苦水来了,好不容易把粮草的事情给解决了,回过头来却又叫起苦来。粮草是有了,可开拨银子还没下落呢?

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满州子弟开拨要银子,外藩蒙古兵来替大清打仗,也得给好处,那帮汉军绿营同样也得给银子,要不然怎么指望他们卖命?这一次可是御驾亲征,不比寻常,索尼他们可不敢让下面闹出还没到敌境,反而先在自家地盘屠城洗劫的事,所以不管怎么着,这银子都得备下来,少一两都不成。

主子什么都不管,奴才们累死也不能喊苦。索尼、鳌拜他们真是累得够呛,而那帮满州王公大臣们也是两手一摊,狗屁事也不问,左右是皇帝自个要亲征,又不是他们要去打仗。主子的事情,你们两黄旗的奴才不帮着料理,谁帮着干?

康亲王杰书倒是一心要办事的,想着皇帝对自己的恩宠信重,于是他进宫准备再向皇帝进谏。他对顺治道:“臣以为自大清入关以来,明军便向来好内讧。当年左良玉东下南京,后来的唐、鲁对立,唐桂对立,再接着又是孙可望和李定国内讧,而每回明军内讧,我大清总能坐收渔人之利。”

听了杰书的话,顺治微微点头,杰书说的不错,算起来要不是明军内部的一次次内讧分裂,大清想要坐稳汉人的江山还真是难的很。

“说下去。”杰书的话让顺治中听,便示意他继续说。

杰书见皇帝愿听自己的话,心中一喜,接着说道:“其实臣以为,现在南边的情形和当年一样,甚至还不如当年。金厦的郑氏海贼虽然遥奉永历为尊,实则各行其是。西南面的李定国是大西贼出身,其奉永历和孙可望奉永历怕也一样,未必就有多少忠心。而那广东周逆,看着是异军突起,兵强马壮,可却没有李定国那等地位,臣听说永历不过给此人封了个兴平伯,而南边伪明的郡王、国公侯爷却不知多少,因此周逆一个区区兴平伯,再是兵强马壮总是不能慑服其他伪明力量。且最重要的是,现在周逆兵强,李定国兵弱,而朱由榔这个伪主又弃国而逃,眼下伪明可是没了共主的,所以臣认为兵马更多的周逆怕是不会向李定国低头,时日一久,二人定然会生出间隙,到时恐怕又是个孙李内讧的下场。”

闻言,顺治却摇头道:“多尼奏报说李定国叫吴三桂撵到了滇西,这周逆却拥两广,又实际占了湖广大半,地盘和李定国不相连,兵马又不归李定国管辖,二人恐难生间隙。”

杰书笑道:“皇上放心好了,就是李定国和周逆闹不起来,这周逆内部也会闹。臣闻周逆太平寇中多降兵降将,那周逆真能放心用他们?如果不用,周逆又当如何处置这些降兵降将,稍有不慎,这些降将恐怕就会再生事端出来。而且就算周逆和李定国真的精诚合作,可现在朱明没了共主,那周逆难免会生拥立之心,到时他仗着兵马多重新拥一个皇帝出来,李定国这个朱由榔封的晋王会同意?”

顺治听后,没有说话,但眼神却告诉杰书,他这话说到皇帝心头去了。

杰书倍感鼓舞,接着道:“皇上,其实云南那边已不足为虑,朱由榔弃国跑到缅甸,李定国在滇西苟延残喘。大军入境,云南民生凋敝,粮食肯定不多,李定国要想在滇西站稳脚,就不得不从那些土司手中征粮,一次两次也不罢了,次数多了,那些土司还会甘愿被李定国欺压么?洪承畴奏报上说的明白,李定国可是在滇西对土司屡下毒手,屠城几次的。另外,李定国手下那帮将领和他困居滇西,这帮人本就是大西贼出身,共患难可以,共富贵却难。我大军压境,他们紧紧抱成一团,相互支持,轻易难以撼动,可要是没了我们的威胁,皇上认为他们会如何?”

“你的意思是?”顺治做出沉思的模样。

杰书道:“臣以为对西南应徐徐图之,而不可急躁。”

顺治挑眉道:“如何做?”

“对云南李定国那边,可使吴三桂暂缓进军,对土司多行安抚,对明军多行劝降,使李定国既得不到土司支持,又无法聚拢兵马,让他们自生自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