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9页

这件事的重要性不在于南都是否愿意退让、贼秀才真将唐王撇下重奉永历,而在于叫江南、叫湖广、叫两广、叫江浙、叫那北方各省都知道,永历天子尚在!

天子在,唐王做得什么皇帝!

永历在一天,定武便做不得数!

洪承畴这么一说,吴三桂恍然大悟,忙让朱由榔赶紧拟旨。朱由榔为自保,也为获得吴三桂的支持,更为自己帝位,对吴三桂和洪承畴的种种指使,竟无一不答应。吴三桂自贵阳启程入川时,三道封王圣旨同时自贵阳快马加鞭发出。

一道是封周士相为“齐王”的圣旨,一道是封郑森为“闽”王的圣旨,一道是封李来亨为“顺王”的圣旨。

周士相早已在南都得唐王册封齐王,此事天下尽闻,朱由榔却再颁封王旨,其中自是有用意。若周士相接受永历“齐王”封,则唐王的定武朝廷便立即灰飞烟灭;若周士相不受,则于朱由榔不损,天下人至少看到了他对于有功之臣的封赏之厚,不会如从前责怪他赏罚不明,吝啬王爵。这个态度,洪承畴怎么也要让朱由榔做足的。

南都也封郑森为“闽王”,永历这边也同样封闽亲王,倒有两家争着要拉拢郑森的意思。不过比起南都的闽王封,朱由榔这里还有一道丹书铁券,却是许福建为郑家世镇之地,此例既是仿世镇云南沐家,又是仿清廷对三顺王之例。当初吴三桂从汉中起兵入川南下时,清廷便有云贵二省择一省归其藩镇之议。

吴三桂和洪承畴希望郑森得封闽王后,能在福建和浙江形成一股独立势力,令南都无法尽占东南,如此将来真有定武、永历相争之时,郑森这个闽王能成为牵制南都的重要力量。

吴三桂不担心郑森不受永历这个王封,世镇福建这个诱惑可他是十多年来一直梦寐以求的,若当年清廷肯答应他这个条件,天知道他朱成功还是不是大明的国姓爷、延平王了。

洪承畴对郑森有一番定语,道其大军入江谋攻南都不成,却便宜了贼秀才,其再是英雄豪杰,这心总有不甘。况郑森其人最是利己,否则当年便不会坐看李定国败事,也不会挥师攻打同为抗清力量的郝尚久,逼得郝尚久将潮汕献给清军,令得郑军从此再也不能踏上潮汕一步。贼秀才坐拥江南精华之地,兵强马壮,又挟唐王在手,其势可比郑森强得多,倘若再败顺治大军,那威望真是天下无二了。因此洪承畴断定哪怕郑森知道受了永历这王封会和南都闹僵,他也会毫不犹豫接下。骨子里,郑森就不是一个甘居人下的。

吴三桂对此也是认同,只是他却不同意封李来亨为王。洪承畴的意思是以永历名义封李来亨为王同时派使前往湖广,说服忠贞营及摇黄十三家等能够奉立永历,若能成功,则凭空得湖北一省及十数万兵马。

忠贞营和摇黄十三土寇的力量,吴三桂还真是看不上眼。听着有十多万人马,可真正能打的却不过万余人,不管是忠贞营还是摇黄土寇,行的还是当年的流贼做法,每到一地便大肆裹挟青壮,此举初期会让他们兵强马壮,可却是无源之水,流得再凶,终有枯竭之日。至于湖北之地,他也是无心染指。吴三桂很清楚,他奉了永历可以入川北上,但真要将手伸进湖北,贼秀才势必会和他短刀相见。他贼秀才能将湖北给忠贞营那帮流贼,却不会给他吴三桂。

吴三桂甚至猜测,贼秀才将湖北丢给闯贼们,是不是早就想到他吴三桂会有起兵反正的一天,这样湖北就成了太平军和关宁军的一个缓冲区,在清未灭前,二者井水不犯河水?倘若真是如此,吴三桂倒真是佩服这个素未谋面,但听威风的广东秀才了。

不肯封李来亨为王的另一个原因则是吴三桂和李自成是有大仇的,他和忠贞营的那帮闯贼余孽也是有血海深仇的,所以这些人又如何会肯投他吴三桂。

洪承畴笑了起来,劝吴三桂放宽心。世上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洪承畴认为忠贞营虽是太平军放入湖广,能占武昌也是太平军相助,如今也受太平军支援,可忠贞营毕竟并不是太平军,李来亨他们不是贼秀才的手下。二者之间是合作关系,而不是隶属关系,所以不是没有分化的机会。况且忠贞营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李来亨、袁宗第、郝摇旗、贺珍等大寇又哪一个不是独立兵马,独自的旗号,摇黄土寇更用说。人心本就不齐,利益之下,各人会有什么样的选择,本就是难说的事。便是效果不大,埋下根钉子也是好的,将来总有起效的时候。

洪承畴道贼秀才给了李来亨一个咸阳郡王,那这边就给一个亲王封,还是给的当年李自成的国号,李来亨不能不承情。当年永历虽是对不住忠贞营,但他们毕竟在永历旗号下战斗了近十年,其营之内,总不会一个心向永历的都没有吧。洪承畴执意如此,吴三桂也不好驳,只得依他意思办了。至于他吴三桂,亲王封号早已拟出,乃是辽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