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9页

占领北京,对于齐王殿下而言,也有着不可估量的政治影响。

也许,这能让齐王殿下摇身一变成为皇帝陛下。

但那是政治家和野心家的考虑,尽管被别人称为大帅,称为殿下,周士相骨子里会还是那个誓言要复仇的秀才,要复仇的匹夫。

他不能容忍自己的仇人会逃回他们的老窝。

从眼前利益考虑,出兵辽东肯定是下策;从长远利益出发,却是上策。

哪怕将来满清灭亡,周士相也可凭借关外对吴三桂形成战略优势。

徐应元和董常清习惯了大帅的急性子,只是二人一个能够接受先略朝鲜的方案,一个却对这个方案抱有怀疑。

董常清怀疑的是,得要多少时间才能平定朝鲜。万一在朝鲜拖的久了,大军孤悬辽东,怎么办?

徐应元给出的答案是最多不过三个月。他当然不是无的放矢,而是有根据的。因为当年满清两次攻打朝鲜,一次是四大贝勒之一的阿敏为主帅,花了三个月迫使朝鲜臣服。一次是虏酋洪太亲自统兵,结果不到一个月就兵临汉城。

朝鲜是一国不假,可太小了,只比大明一省而矣。

“当年满鞑纯以步兵攻打朝鲜,今日我军却有水师,若能攻其要点,取朝鲜,易如反掌。”徐应元道。

周士相深以为然,清军以步骑从鸭绿江入朝,一个月都能打到汉城,他现在则是水陆大军并出,只要出其不意,再来一次仁川作战,汉城的朝鲜军队连逃往南边的机会都没有。

第1070章 封土关外

北上辽东,可以凭借自己的权威强行推进,但如何让将领和士兵心甘情愿而去,而非消极对待,这也是周士相要解决的棘手事。因为这件事直接关系到军心士气。

周士相相信,他若现在宣布马上北伐去打北京城,太平军上下肯定士气高昂,人人磨拳擦掌,求战心切,压根不用他做什么战前动员,就一个个屁颠屁颠的要去立不世大功了。甚至那李瞎子都不用什么高官厚禄,金银财宝的利诱,单为那骑一骑鞑子他娘的征服满足感,就能做到“谁敢横刀跃马,唯我李凤鸣”。可要是宣布北上辽东,下面肯定怨声载道,军心和士气都不会高,因为这件事和大家想象的太不同了。

没有足够的利益作为动力,单纯指望自己的部下都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仙人,都是唯他周大帅马首是瞻,都是如他周大帅这般洞察未来先机,都是命令一下就赴汤蹈火,万死不辞,雄赳赳、气昂昂,那显然是不切实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