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4页

因为,他们没有土地!”刘鸿渐细细思量谨慎的道。

“佑明的意思是……土地均分?”崇祯皱着眉头猜测。

“皇上只说对了一半,土地是要均分给百姓,但其所有权仍属朝廷、属户部、属皇上!”

事实证明,把土地重新分配给百姓的做法是错误的,百姓没有朝臣、勋戚、地主般的见识,一旦家里落了难急需用银时,首先想到的便是把土地卖给地主以救急。

这样一来,适逢天灾,土地兼并仍旧愈演愈烈,治标不治本。

刘鸿渐所言的均分,是在朝廷拥有所属权的基础上均分,百姓只拥有田地的使用权而无买卖权。

朝廷需要针对田亩制定一套严格的章程,凡是私自买卖者买卖双方皆重罚,轻者发配,重则处斩,土地收回。

这与后世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相似而又有不同,毕竟是封建社会,一切法令皆是朝廷、皇帝说了算,上令下行不如后世般麻烦。

刘鸿渐不知道这种制度在此时的大明是否合适,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保住了百姓们的利益,只要百姓支持朝廷,所有事都不是事儿。

刘鸿渐的解释很通透,崇祯虽然没听说过什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但也大致明白了刘鸿渐的意思。

“佑明,这么做固然有诸多益处,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每户百姓家中开枝散叶人口增多,土地还是不够如之奈何?”崇祯想的比较多,不过也确实有这个问题。

“皇上,此事臣也考虑过了,这个问题不大,朝廷可鼓励百姓们开垦荒地,荒地三年之内免除田赋,三年之后收归国有,但使用权依旧归开垦者。

另外咱们的军械所也一直在研究作物的增产甚至在研制肥料,粮食不是问题,至于人口,皇上你相信吗,只要水师建成,大明的百姓根本不够用。

而且太仓以及内帑的存银,咱们必须在三年之内花光!”刘鸿渐语出惊人。

华夏民族自有记载起,一直到被列强打开国门,小农经济一直桎梏着华夏人的腾飞。

大明重农抑商,世人皆以工匠为耻,熟不知正是这些默默无闻、忍受世人讥讽的匠人们,撑起大明的一砖一瓦、撑起大明的军备、撑起大明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