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8. 外景1 她终于可以拍外景了! ……

摄像师和灯光听说了就去布线,就围着这半条街来。

柳苇问:“祝家楼的大门是回头棚里做,还是在这里拍?”

这种有真实历史原型的剧情就是有点麻烦,不能随便做个大门充数,祝家楼现在是祝氏博物馆研究院,就在上海矗着,回头剧里播出来了,有一点不一样都能被观众挑刺。

她看了,这部电视剧的联合制作就有祝氏博物馆研究院,估计人家也是会派专家来指导的。

王导笑着拉她走过去,指着一个漂亮的大门说:“这不是吗?这条街当时复原改建的时候,就把祝家楼大楼给照着建了。”

她目瞪口呆。

只是在百科上看照片还不真切,真真实实站在这里,她才发现这幢楼真不是一般的漂亮。

大楼是白色的,可能是大理石的石材。

门前是环状台阶,大概有十阶左右。

上台阶到大门口,两只立柱架起一个顶,顶下有一只煤气灯,然后才是深色大门,大门顶上还有云形的窗,顶上有只小铜鸟。

柳苇:“这是宫殿吗。”

王导:“祝家楼当时就是仿着法国宫殿造的嘛。”

柳苇:“好有钱……可惜后来败落了。”

王导:“富不过三代嘛。好了,这就是你一会儿要进的大门,先熟悉熟悉。对了,我听说你住别墅的,跟这个差不多吧?”

柳苇:“没有啊!差别大了去了!再说,我那别墅是公司给的,不是我自己买的。”

两人一起往下走,她接着吐槽:“我的别墅才不要这么多台阶,回个家还要上这么多台阶,要累死我啊。”

王导哈哈大笑:“台阶多才显得你家门第高嘛。”

柳苇:“平平的就好,年轻时上台阶不觉得,年纪大了上台阶会更辛苦的,以后您就知道了,年纪越大,越巴不得住在平地上。”

王导笑得更厉害了:“你这夸我夸得……原来我还不老啊。”

柳苇:“您听出来了?我这功力还不到家啊。”

费丙汤听说今天是第一天现场,特意过来看一看情况。他走过来就看到小柳把王导逗得哈哈直乐,不怪他喜欢这个孩子,懂事,老王这个人其实挺没架子的,结果这回一起拍戏,开始就把老王气得不轻,都说他是为了钱来的,还为了钱推明星进组,他发了几回火才把这股歪风邪气压下去,现在真是风气坏了,各种小道消息传起来就没完,逼得人要自证清白才能继续做事,太伤人心了。

演技好,会做人,不在剧组拉帮结派,这就是好演员。

要是他以后还要带项目,他肯定要把她拉进来的。合作起来顺心的演员那一定是要继续合作的。

柳苇回去换好衣服就开始拍了。

第一镜特别简单,阳光好嘛,就让她在街上轻快的走一走,然后拐进一家书店就行了。

然后回去换衣服,再走一遍,这回进了另一家店。

然后重复。

等阳光太大了,不好拍了,就让她进店。

街上的店都是真实的店,里面放一个群演就能直接演戏了。

店里也早布置好了,书店就放一个穿长衫的先生,西点店就放一个大胡子洋人,货真价实的洋人。

先在书店拍。

第一镜,镜头从背面带,拍她的侧面。

她在书店里慢慢走过,然后拿起一本书。

放下,换机位。

摄影师挪到她的侧面,拍侧边的大头特写。

她再次拿起书,好奇的打开看——只有第一页有字,所以不能翻得太后面。

所以她打开封面,让摄像能拍到第一页。

关于民国文人当时的文学风格,那是多种多样,花样百出的。毕竟那是一个思想奔放的年代。

这间门书店里放的就是当时一些文人比较出名的作品。

据说还被王导打回去一回,因为做的第一版道具出来是横板,王导一检查就发大火,改成竖板做了第二回才算完。

祝女士回忆录里重点提起的中西结合式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根本找不到原版,应该只是当时的作者写的一部天马行空的小文,用来赚稿费的。

其他的书都好说,唯独这一本,复原都不知道怎么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