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贼军北上

嬴荡举爵,魏冉急忙双手端起,与之对饮。

当初不杀魏冉,其最主要的原因是未掌大权,想杀也杀不成,其次,是魏冉承认弑君之错,能有悔过之心,如今能杀,却见魏冉忠心侍主,早已没了弑君之臣半点样子,那这个宜阳都督,就可以被原谅了。

甘茂都选择错了,何况只是个魏冉。

“回大王,能平函谷赵砮,非臣之功,乃御史令大人之策也,臣不过执手尔,臣设立三座营寨,盯紧贼军,而贼军缺少粮草,冲击我军营寨,屡次不成,臣熬了将近一月,才开始调集大军猛攻武关,功成后散布消息,致使贼军军心不振。

其后,再是破潼关之举,潼关一役可以说是兵不血刃,贼军纷纷投降,等贼军没有了武关,潼关两地,再将函谷关围成一座孤城,猛攻一日,便下城关。如今,贼军三关皆破,秦军东西两头堵住,贼军能出者,其一南下,其二北上。

南下者甚少,多为北上,臣采用这坚守之策,贼我两军死伤不多,贼军投降为主,到了如今,已有七八万降者,只是尚未见到贼将赵砮。”

魏冉说的简单,但这场战事,还不是进行了一月多,说明这个中情况,也并不容易了,贼将赵砮,也非是无能之辈,魏冉还是颇有领军才能。

虽未能抓到贼将赵砮,可收归了这么多的降军,他们以后还是大秦的战士,没有了季君,还是可以为秦王而战,听到这些,嬴荡自然是高兴了。

“好,好一个魏冉都督,兵不血刃就拿下函谷,至于贼首赵砮,派人搜寻便是了!”

函谷三关,围绕在崇山峻岭之中,别说是八九万人,就算是再来八九万,一旦隐入这深山之中,也不好找出来,更何况秦军只有六万之众,只能以坚守要处,消耗贼军为主,当时的情况,也没有多余的兵力专门搜寻赵砮。

“回大王,是臣不力,让贼首逃脱,至今未见其踪影,不过,臣已将六万大军分作两部,其一为三万,镇守三关,还有各个紧要之处,招收降兵,其二,还有两万余人,以什为计,分别入山,追踪赵砮行踪,凡秦军所到之处,张贴大王诏令,投降者一律不死。”

魏冉本就有愧于秦王,在这种情况下,更是渴望能够立一场大功,来昭示忠王之心,可在季君之乱初始,他手中只有一万战卒,大军皆在洛阳都督手中,所以攻打函谷,营救秦王,当以洛阳都督为主。

可谁能想到,洛阳都督居然想要千骑去救王,据他所知,贼军共有十几万之众,这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不过这样也好,能让他独自领军,立下这灭乱之功,所以在一开始,他就猛攻赵砮。

不想赵砮就是因为他的猛攻,将咸阳大部分军力都调来,坚守函谷关,反而给冯章一个机会,千骑飞驰,自乱军丛中取了季君首级,一时之间,在山东诸国,也都传为美谈。

这头功没了,那这赵砮的人头,就一定不能放过了,虽然是他攻破的函谷,但毕竟不是他的计策,他是个心高气傲的人,不愿落于人后,所以对赵砮的追踪,是一刻都未停歇。

“说来都是我秦军将士,能降者,尽皆不杀,不降者,一律杀无赦,依你之见,这赵砮又能藏身何处呢?”

秦王早有决断,只是想再听听魏冉的意见。

“回大王,臣以为贼首赵砮,怕是早已逃离函谷,正往北边而去,东西不通,只能南北,若是往南,则是巴蜀之地,还在我秦国治下,若是往北,便是魏国,自我秦季君之乱,赵魏就有抗秦之心,或许这贼人,早就与魏人有了勾结。

大王,此间战事已定,可留两万人镇守此处,收纳降军,其余大军,可归于各处,洛阳的归于洛阳,宜阳的归于宜阳,臣愿独自领军五千,北上诛杀此贼!”

函谷关往北,崇山峻岭,其中有一条小道,可北上通往魏国安邑,降军都有七八万,那赵砮麾下,应该没多少人了,五千人继续追击,却也足够了。